四年级

四年级历史人物故事精选四篇

| 点击:

【www.hnjzgkzyc.com--四年级】

故事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历史人物故事精选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历史人物故事1

  公元前318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乘机攻打燕国,杀死了燕王哙。不久,燕昭王即位。为了收复失地,他亲自登门向燕国贤者郭槐请教,寻求贤能人才的计策。

  郭槐说:成帝业的国君,把贤人作为老师看待;成王业的国君,把贤人作为朋友看待;成霸业的人,把贤人作为大臣看待;而国家也保不住的国君,则把贤人作为奴隶看待。大王如果虚心听取贤人的教导,恭恭敬敬地拜他为师,那么,天下的贤人就会归附到燕国来。

  燕昭王说:我倒真想向所有的贤人学习,只是不知道先去召见谁最合适?

  郭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国王想用千金去买一匹千里马,但三年过去了也没有买到。

  有个大臣对国王说:让我来为大王效劳吧!

  过了三个月,那个大臣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已经死了,就花了五百两黄金,把马骨买了回来。

  国王大怒道:谁让你用重金去买马骨的!

  大臣说:一匹千里马的骨头尚且花了五百黄金,更何况活的千里马呢?

  天下的人必然认为大王是诚心买千里马的人,肯定会把千里马送上门来的。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得到三匹千里马。

  郭槐讲完故事,又说:现在大王如果真想寻求贤人做老师,那就请从我开始吧。连我郭槐都能受到重用,何况比我更有能的人呢?他们一定会从千里之外赶来的。

  燕昭王觉得很有道理,就为郭槐修建了宫室,并把他作为老师看待。这件事传开以后,很多贤能的人从各国前来投奔从善如流的燕昭王。燕国依靠了这些人才,最后终于打败了齐国。

四年级历史人物故事2

  想必大家都知道,红军的胜利靠的是人和。如果说,红军在战斗中人人都想着为共产党出一份力的话,那么在抗战生活中,他们也是处处为大众着想的。《朱德的扁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很少,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因此,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斗争的那些日子里,“挑谷上坳”便成了部队的一项经常工作。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实在难走。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手走,也累得够呛,肩上挑着担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当时,朱军长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总是跟大家一同去运粮,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满满的。大家看到朱军长晚上要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粮,可是朱军长却风趣地说:“吃饭有我的份,挑粮也有我的份!光吃饭不挑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怎么办呢?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有一天,队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粮。天没亮,大家都起床了。吃过饭,有的挑着箩筐,有的背着麻包,有的提着布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朱军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奇怪?扁担突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

  朱军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是红军战士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多休息一会,故意把扁担藏了起来。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箩筐,满头大汗地赶上来了。等他坐下来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削了一根新扁担。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一根新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

  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朱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深深地教育了大家。不久,有位红军战士还编了首歌谣:“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粮爬山累了的时候,红军战士就用这首歌谣互相鼓励。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更激励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敌人的信心。

四年级历史人物故事3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四年级历史人物故事4

  于谦,明朝洪武三十一年生人,官至太子太保,同时身兼我的偶像。

  于谦的仕途是一帆风顺,四十余岁就已经是三品的兵部侍郎了,如果他安心过日子,可能能混个尚书退休。可是天不如人愿,很快,异族骑兵重振雄风,蒙古铁骑冲进了关内,围困了都城北京。这时,大部分官员主张学着宋朝,退到了南都南京,守住半壁江山,于谦却坚持要守住北京,受到了皇帝的赞赏,被任命为北京最高军事统帅。在于谦的率领下,蒙古铁骑又被击退,被迫回到漠北荒原。

  后来,于谦被小人陷害,在刑场被处死。在牢里,他的附属们都惊慌失措,有的出钱买通权臣,有的那声喊叫,请求面见皇上,有的跌坐在地上,失魂一般一动不动……可他却是稳如泰山,不但不向小人屈服,还写下了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最后,英勇就义。

  于谦不但文武兼备,不屈不挠,而且还是个大清官。他死后有官员去他家抄家,却只见满屋破布,于谦的妻子儿女,仆人随从全是布衣平民的样子,身上破烂不堪。官员们不信于谦这样的`大人竟一贫如洗,便探头探脑地四处张望,最后真让他们找到了屋后有一个封得严实的木屋。官员们大喜过望,打开门后,里面竟是皇帝赏给于谦的华丽服装,尚方宝剑和一些皇族送的古玩器物。官员们不禁惭愧不已,各自离开。

本文来源:http://www.hnjzgkzyc.com/xiaoxuezuowen/277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