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锦集4篇)

| 点击:

【www.hnjzgkzyc.com--道德】

第1篇: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

  [摘要]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紧密结合,要从关心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着眼教育,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管理育人。学校各项服务工作都应体现德育功能,全体服务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以身作则,优质服务,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实现服务育人。

  [关键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德育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使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面临新的考验,许多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不够,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以成年人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求提得过高,脱离实际,以至于流于形式,甚至无所作为,已不能适应社会新时期对学生教育的需要,因而收获不大。为此,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针对当代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不足,进一步加大力度,拓宽渠道,把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搞得更好。我想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继承传统,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纪律意识,学习再好,最终也会走上不归路,比如马加爵之类的大学生。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这对教育、引导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历史上有数不清的生动楷模。在近代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历史中,我们的先辈们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学习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中,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突出出来。爱国主义除了历史的内容以外,还包括丰富的现实内容即实行改革开放、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国家强盛和富裕而奋斗的丰富实践,已经可以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动力和凝聚力量。《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要求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从而为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与德育工作的始终。我认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途径是在学校里开设好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我们对国家具体内涵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国家民族的历史和地理知识的了解获得的。历史和地理课程,不能仅仅作为一门传授知识的课程,即忽视这些课程在国民教育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作用。应该通过中国历史和地理的教育,使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学生的思想之中,并成为指导他们行为的内在力量。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的史地教育和教材设施建设,目的也是在教育中激发爱护他们自己国家的情感。

  二、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和舆论监督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都具有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是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守的。各级各类学校有主意搞好法规法纪和校规校纪教育,引导学生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光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注重道德规范建设,把自律、提倡与禁止、教育与约束结合起来,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教育要落实到实处,还必须重视加强评价和舆论监督。道德评价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价值导向作用,是调节人的道德行为、维系一定道德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上一些人善恶评判标准模糊不清,学校一些学生也存在美丑不分、是非颠倒的情况,如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说成是“傻帽”,老实忠厚说成是“缺心眼”,把勤俭节约说成是“抠门”,把追求享乐说成是“会生活”,把挥霍浪费说成是“有气派”。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道德评价,使广大学生明确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在开展道德评价中,要充分运用新闻舆论、社会舆论以及文艺宣传等各种形式,大力宣扬先进典型,倡导新的道德风尚,及时揭露、抨击不符合社会公民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言行,在学校中形成以讲道德为荣,不讲道德为耻和扬善惩恶的强大舆论氛围。

  三、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要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学生思想品德在形成过程中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影响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当前,影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消极因素很多:从社会方面看,既有文化娱乐场所,也有各种公共场所,还有书刊、音像等大众传媒。其诱惑力、渗透力也在增强,一些“污染源”、“腐蚀剂”以合法、新潮的面目出现,打折性的文化载体,真假、善恶、丑美、好坏混杂在一起,难分辨。从学生家庭来看,有的家长给孩子灌输一些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一些颓废的市侩哲学;有的不是鼓励孩子争先创优,而让孩子甘居中游;有的不是教育孩子助人为乐,而是让孩子少管闲事,等等,与学校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唱对台戏。就学校自身来讲,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学校对学生体罚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有的教师言行不一,自身形象差等等,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目前,尽管学校难以逃避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冲击,但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必须发挥自身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机制,积极汲取家庭、社会中的健康有益的思想,运用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产品影响学生。要坚决抵制社会上不良音像制品和低级庸俗书刊对学生的毒害,要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基地的作用,利用当地名胜古迹、文体场馆,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请有关人员到学校作报告,用两个文明成果教育学生,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通过大唱革命歌曲、开展读书演讲、出好板报、搞好书评影评等多种形式,把思想道德教育搞得生动活泼、富有成效。总之,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紧密结合,要从关心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着眼教育,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管理育人。学校各项服务工作都应体现德育功能,全体服务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以身作则,优质服务,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实现服务育人。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

  [2]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3]康强.形势与政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山东大学出版社.

第2篇: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

  摘要:新时期,党校教师以其高度责任感和工作热忱开展教育工作,培育领导干部及政治理论人才,经过研究探索,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学员素质,展现了教师的良好品质和思想道德。为防止有些教师产生思想滑坡,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党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和方法,与各有关人员相互借鉴和提高。

  关键词:党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

  教师思想道德是经过过年的教育工作的思想经验积累形成相应的道德思想、观念、情操、行为、意志等,是老师在进行工作中要遵循和具备的规范、品质,也是国家、党、社会、人民对党校教师的要求和希望。对党校干部精神文明建设及培训教育体系的衡量,重要的部分是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党校要加强和重视教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以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的干部和人才都具体高超的综合素质

  一、强化党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增强认识、重视领导

  提高党校教师的道德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基础和前提关键是要增强思想认识,让思想道德教育成为教师自觉意识和文明行为。党校教师要以校党委为领导,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同样组织和部署,全校齐抓共管,真正有效落实。校党委要发挥其作用和优势,加强建设校委思想作风,有效提高领导队伍政治水平,给职工树立榜样。学校领导干部一定要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重要思想,要有效贯彻国家和党基本路线、方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学校老师学员互助合作,强化党风建设[1]。学校领导要深入教师队伍,对老师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有针对性实施政治教育。校當委领导要对学校形势实施有效分析,对各种矛盾有效处理,对教师员工所关注的重点、热点等问题进行及时解决。要重视党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以科学理论教育教师,以正确理论对各项工作实施指导,党校教学、科研等各种工作和思想政治及党建工作融合在一起,要详细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给党校教师建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强化党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条件是要有效实施理论学习及党性修养

  增强党校教师道德,不只是要有认识,更要有师德规范。师德规范教育通常有政治、思想、道德等教育。要提高和加强党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基本的是要实施理论学习。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内容的领会和充分理解,进而对自己的信念更坚定,要改造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有效实施工作实践有效指导[2]。党校教师进行相应理论知识深入学习,要以校委及教师政治学习作为基础,研究和应用教师能容易接受的方式实施学习,要丰富和调整学习内容,增强学习兴趣,有针对有目的的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要进行灵活应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各种方式,如学习原文、组织讨论、观看录像、实施讲座等方式。学习内容是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思想,也有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等,与当前形势、政策、热点等相结合,学习先进,利用一些教材或实例等增强自我提高和教育。利用精心设置学习内容,重视实际效果,让党校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时可以与中央精神相融合,同时也要和党校实际想结合,让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可以有信念观念更坚定、人格更完善、素质能有效提高的作用,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让党校教师不断丰富思想,提高道德水平,坚定政治信仰,进而可以给人才培养,给党校发展打好基础。

  三、强化党校教学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岗前培训

  党校每年都有新教工加入,必须实施岗前培训教育,学校要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培训、考核等制度。刚加入的教师,很多是大学毕业生,刚进入工作岗位。利用相应的岗前培训,能使教师充分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工作,使其感觉到自己职业重要而神圣,同时也要体会到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进而让这些教师有热爱事业情感,有信心更好的开展工作。刚加入党校教师队伍的老师,要加强理论知识和道德品质教育,在进行理论知识传递过程中,塑造良好人格,使之德才兼备,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进而能有效给党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要使新教师了解党校历史及改革、发展历程及现状,明确党校教学目的和发展目标。并且,要让这些教师经受党校文化底蕴及学校教育精神熏陶和感染,使其爱校、爱师。经过相应的教育,让这些年轻教师能以自己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掌握学习和工作经验,有自己志向和目标,是自己政治信仰更坚定,不断提高师德和综合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党校是对领导干部培训教育及思想道德建设的场所,党校教师具有对领导干部和优秀理论人才培养和教育的责任。新时期,党校教师要和时代发展相适应,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党校要对教师思想道德建设高度重视,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科学创新和有效完善,让老师自觉行动,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全身心投入参加党的教育工作中,并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唐鑫.新时期党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研究[J].祖国,2017(15):167-167.

  [2]薛冰.论新时期党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J].今日科苑,2010(22):57-58.

第3篇: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的环境和文化的氛围。校园文化因为其自身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会吸引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创设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校园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让小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道德力量的伟大,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去学习,帮助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校园文化;小学生;思想道德

  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空间的以育人为主要导向的一种隐形的文化,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逐渐发展的阶段,校园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向小学生们渗透着浓浓的德育的知识,正在以无形的语言来教育感化着学生。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的环境和文化的氛围,校园文化包括着学校的建筑设计文化、校园的景观文化以及学校的历史传统、学校的校风校训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等都是学校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学校的外在硬件设施以及学校的价值标准、校风校训、传统习惯和规章制度等都包括在内。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对外的一个形象是学校的象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增强学校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校园文化的功能并不是直接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在学校的校园之中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的,校园文化可以促進师生之间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的不断地进步,学生思想道德的进步不一定是完全要借助于老师的讲解,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的建设等都是让学生通过过程的体验才能获得的好的体会。学校的校园文化还能塑造良好的道德的情操,学生通过在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还能体会到做一件事情坚持的重要意义。校园文化就像是无形的老师,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都让学生通过这种无声的教育来将良好的道德品质融入自身。

  二、小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特点

  小学生是处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之间的属于儿童期,这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期,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所形成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将会对他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现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存在着稚嫩性,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道德的认识也只是在表面层次上,小学生还不能道德观点、原则上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德行,他们往往都是用具体的行为的表现去认识别人的品行,在道德的评价上,小学生常常会被家长或老师所左右,小学生的思想认识范围比较窄常常带有幻觉性,在道德行为上也缺乏坚持性。研究表明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小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到了小学三四年级小学生形成了初步的道德信念但是这些道德信念的自觉性不高,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小学生逐渐的形成了自觉地独立的坚定的道德信念但是他们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也不是很系统。但是儿童的可塑性很强,儿童就像是一张白纸一样,这也为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切的外界的因素都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外界的一切因素都将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因子,这个时候校园文化的隐形的因素一旦进入到了小学生的头脑中就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作用。

  三、应用校园文化促成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的方法

  (一)加强校园教育文化的活动建设,用健康的文化武装学生的思想头脑

  有特色的有意义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校园文化活动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教育的本质本来就是一个知识的传授,校园文化是文化气质、道德风貌和人文环境的总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多种多样,例如,多多举行文明学生和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的评比表彰。让学生自己设计校园标语进行校歌校标的评比,还可以组织小学生专题讲座、手工制作、体育运动会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的活动体现。例如,有的小学生没有集体的意识,经常自己独自活动,多组织一些体育运动活动进行班级成绩的评比,这个时候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往往就被激发了出来,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班里的学生都在为班级荣誉拼搏的时候他们就会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意识。

  (二)加强建立有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

  加强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健全管理体系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让学生的思想品质一直朝着规范的方向发展,从各个方面从细节处,例如,升国旗、放学路队等都严格规范制度,对小学生既要慈爱也要严格要求,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严格制度的建设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有制度的严格的要求可以让学生心中始终都有规矩意识,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的效益。校园文化形成一定的规章制度,何时更新,围绕怎样的主题进行等等有秩序就有一定的执行,当学生为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主动地去搜集去建设的过程中更好的接受耳濡目染的道德教育。

  (三)加强多姿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的建设,增强校园文化的活跃性

  寓教于乐是现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很好的途径,多多组织一些有关道德主题生动有趣的校园艺术文化可以让学生在组织排练、演出的过程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道德的魅力。例如,组织以“友爱”为主体的校园艺术节,就可以将艺术节活动分成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小品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等形式。有些小学生不愿意与其他的小朋友进行分享,自私的意识慢慢的在自己的头脑中滋生,通过组织小学生们进行一些艺术活动能够让小学生们在一个大的集体里体会团结的力量感受合作的意义,渐渐的自己的利己主义思想也就淡化了许多,还会养成乐观的心理态度。

  结语: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想道德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小学校园是小学生在小学时期成长生活的重要的场所,老师成为了陪伴小学生成长的关键性的人物,加强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必须要重视学校的作用。校园文化因为其自身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会吸引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创设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校园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让小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道德力量的伟大,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去学习,帮助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王艺潼.小学校园墙面文化的教育价值导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2]王婷婷.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

第4篇: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

  摘要:人生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它兼有实践问题的现实性和理论问题的复杂性,在正确理解了人生价值的基本概念之后,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人生价值。

  关键词: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含义、人生价值的特点

  在哲学中,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实物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人生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它兼有实践问题的现实性和理论问题的复杂性,在正确理解了人生价值的基本概念之后,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人生价值。

  一、人生价值的含义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和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出的贡献大小。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的自身属性满足主体的人的需要,是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的标示。作为客体的人是在社会实践中能动的人,他主动的发掘自身或自身外的潜力,不断的将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以满足主体人的需要。将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是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的需要表现出自身能动性的一种完满体现。

  人生价值的本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正向效应和积极意义,如果自设发展的实现是以损害社会进步为代价的,那么必然会形成负价值,最终导致自我价值的无法完全实现或根本不可能实现,自身不能发展。反之,社会进步的实现是以自身发展的实现为基础,自我人生的正价值引向社会的正价值,社会的进步也就有赖于个人自身的发展。人生的价值本质是个人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统一的现实依据。

  二、人生价值的特点

  由于人是能动的、自由自觉的社会性存在,人生价值不同于一般物的价值,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

  首先,人生价值具有客观性,表现为各种人生价值形态的统一。任何人生价值的创造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因此,判断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依据就是他的客观实践活动。一个人如果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离开这个客观标准,仅凭个人主观认定人生价值的有无和大小事缺乏客观依据的,是无现实意义的、荒谬的。

  其次,人生价值具有社会性,反映了个人对自我和社会的效用肯定关系。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不是静止的、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其它事物相联系的存在,即是是人的个性特点,也总会表现出他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特征。这就是人的社会性。当然,个人绝不是社会环境的简单产品,也不是任社会环境随意摆弄的玩偶。

  第三,人生价值具有创造性,是目的与手段、奉献与索取的统一体。

  人类要生存,首先要解决吃、穿、住、行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物质财富都是通过人的创造性劳动获得的,如果没有劳动,人类的生存就很难维持,正是创造性的劳动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食粮。根据自己的需要,人开始有目的地创造、占有和享用价值。因此可以说,人本身就是自己的目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在人生价值体系中,自我价值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人还是价值客体,是满足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手段,具有为自己和社会服务的手段性价值。对个人主体来说,自我满足时目的,奉献社会是手段;对社会主体来说,社会本身是目的,个人则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人生价值正是在个人与社会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与实现的。然而,二者的价值又不是完全等价的,基于社会价值的至上性和社会发展最大价值取向的要求,人生过程中,奉献必须大于索取,手段必须服从目的。

  三、人生价值的内容

  由于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因此人生价值除了具有一般物的价值特点之外,在价值关系中还具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区分了人生价值与一般物的价值的不同之处,决定了人生价值的内容十分丰富。

  首先,人生价值是人生的自在价值与自为价值的统一。

  人生的自在价值,是人作为客观存在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效用,是人生主观努力与客观实践活动的结晶,其内在规定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成分,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人生自在价值中的内在规定,在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生活价值的自我肯定。”人生自在价值的提出,在目前人类价值取向混乱、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条件下,对于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与生存危机感,提升人生的历史使命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生的自在价值是人生自为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人生的自为价值是人生自在价值的外显和社会化。

  其次,人生价值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生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意义,是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它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做出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3每个人利益的满足都同他人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创造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4所以,“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5因此,“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全人类的利益。”6

  但是,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并不是要否认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自我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个体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人的生命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生命的存在是一切价值产生的基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个人更离不开社会,个体生命的意义必须通过他对社会的意义来体现和实现。因此,一个人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

  第三,人生价值是人生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内外两个方面一样,人生价值也必然包含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内在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做出贡献之前所具有的潜在创造力和劳动能力。人生的外在价值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显化,是现实化、对象化的人生的内在价值。人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既相互促进又相互转化。人生的内在价值,通过实践发挥出来,不断转化为外在价值,外在价值又反过来丰富、充实、提高人生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克斯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85

  [2]《马克思克斯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3]《马克思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0

  [4]《马克思克斯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2-103

  [5]《马克思克斯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6]《马克思克斯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本文来源:http://www.hnjzgkzyc.com/huatizuowen/28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