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njzgkzyc.com--八年级上册】
英语(英文: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最早被中世纪的英国使用,并因其广阔的殖民地而成为世界使用面积最广的语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锦集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1
《台阶》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台 阶
学习目标:
1.学会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3.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学习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文中有关描写父亲的语句,把握父亲形象特点及意蕴。
学习难点:
通过文中父亲一辈子修筑台阶的经历和心理的变化,可以感知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体会作者笔下的父亲的代表意义。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
2、学生小组学习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合作探究
3、学生总结反思,完成拓展延伸及练习。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我自学 我成功
1.我查阅,我知道
本文的体裁是 ,作者 , (时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与高峰合著的《王中王》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天下粮仓》,李森祥便是该剧的策划。作为浙江电视台制作中心主任李森祥长期从事影视剧创作、拍摄、策划工作,有很强的艺术感受能力。
2.我积累,我拼读
凹凸( )( ) 水凼 ( ) 硌( )一下 涎( )水 揩( )干 括n gà ( )( ) hū( )嗒 biē( )住
:微小而不值一提 :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合作探究
读一读: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1--5”段,为全文营造情感氛围。
2.学生接着读“6---文末”段,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自主学习自行巩固。
3、学生整体把握,复述故事情节。(参考格式)
父亲因为觉得 而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父亲 (过程)造起了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新屋造好了,父亲却 。
想一想:
我们能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理清结构: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思一思,议一议
挑选最令你感动的情节,并向你的`小组成员读一读,谈谈你的感悟
拓展运用
我收获 我运用
说说你的长辈们为了改变家庭的现状而奋斗拼搏的经历。选择一至二个最令你感动的场面,声情并茂的讲给同学们听听。
自我检测
收集一些生活中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并用心去体会其多重含义。
例如: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你们家有地位。
第 二 课时
自主学习
我自学 我成功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2.本文塑造的主人公是 ,全文用 “ ”来贯穿全文的。
合作探究
读一读
一、突破性阅读--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读一读并讨论
1. 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
3.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请你以“父亲是一个 的人”说一句话
二、探究性阅读--回首台阶,探究父亲
1、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得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2、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 ”说一句话。
想一想:
文中的“我”流露出对父亲的感情有哪些?
思一思,议一议
这篇文章除了让我们了解父亲这个人物,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拓展运用
我收获 我运用
用具体的事例说说你自己的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谈谈他(她)最值得你学习的品质。
我的 是一个 的人,因为他(她)总是 。
自我检测
以“我最敬佩的 (爸爸、妈妈、老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正确组织文中材料,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杜成
《古诗》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2
《爱莲说》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衬托的写法。
3、课文注释中必须掌握的词语。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思路
猜谜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预习检测,基础巩固--问题引航、整体感知--重点分析,能力培养--拓展延伸,知识归纳--布置作业,能力检测。
教学方法
1、采用朗读法、质疑点拨法、讨论法。
2、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记得,七年级时我们学习过一篇课文《行道树》,作者是借行道树的形象来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像这种借助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思想或感情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作者)
2、设谜导入
(1)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2)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3、利用电脑软件(千姿百态的荷花,配古曲《水中莲》)。现在,大家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你觉得莲花美么?美在哪里?美可以分为很多: 妖娆之美、气质之美、 端庄大方之美、 高雅之美、古典之美、 成熟之美、(高洁、 高雅、自然之美、、、、、、)不仅同学们觉得莲花美,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哲学大家,周敦颐也觉得莲花非常美。为此,他还特率领人在他的府邸旁边挖了一个四十余丈的池子,在池子里面种满了莲花,在池子上修建弯弯曲曲的木桥,搭了一个亭子,并取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于是并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二、了解本文的体裁和作者。(播放图像)
1、 题解
“说”的介绍。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解释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2、作者简介(放作者图像)。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在听读的时候,给文中的生字生词注上音,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与停顿。(按“读”放课文录音)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声音响亮,精神饱满,注意节奏与语气。划出描写莲花句子的停顿。
四、要学习古文,我们首先的把文章的意思弄明白。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时间:三分钟,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没有,我就有问题要问你们了?
五、分析课文
问题1:前面我们谈到周敦颐也爱莲花,还特修建了莲花池,他把莲花比作什么?他爱莲花的什么?
讨论并归纳: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那些品质?
莲 君子的品格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不妖) 高洁、庄重
体态香气(中通……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气质(亭亭……亵玩焉) 清高
君子所具备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仅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吗?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这种借助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思想或感情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3、文章写了莲,还写了那几种花?分别比做什么?
菊花和牡丹。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它是花中的隐士,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我周敦颐也和陶公一样,是品格高洁的人。
因为牡丹雍容富贵,历来被人们当做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高洁的品质,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5、这三种花分别代表哪三种处世态度?
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
君子?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纯洁无瑕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6、作者对这三种花态度怎样?
菊 隐逸者 惋惜 正衬
牡丹 富贵者 鄙视 反衬
莲 君子者 赞美
六、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
1、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一不一样?不同之处在哪里?周敦颐和陶渊明都是洁身自好的君子美,你认为人他们的生态度一不一样?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陶渊明隐居避世了,我还坚守在官场。
生:我是出淤泥而不染,陶渊明是躲淤泥躲得远远的。(众笑。)
师:聪明!我们才学习了《桃花源记》。陶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隐居。他在自己的心里幻想出了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他最后选择的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生活。但周敦颐不是这样的。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这就是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
但是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个人的个性气质、以及具体的时代背景有关,选择虽不同,但都显著有别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格都同样伟大。来,让我们再
朗读一遍那流传千古的名句。
(齐深情诵读“予独爱”一句。)
七、延伸拓展
如今。我们的学校也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打架,逃课同学之间互相攀比“,)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高尚的节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梅花 ,因为它 (傲霜雪而不调,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九、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将刚才的造句扩充成一篇小短文 ,写清自己喜欢某种花的理由,写在作文本上。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 独爱 (正衬)菊 傲霜斗寒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反衬)牡丹 雍容华贵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纯洁无暇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王紫玲
《古诗》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3
《古诗四首》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爱国深情。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设想:
这四首诗都表达了每位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味诗中的爱国深情。
课前学习: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
2.四人一小组,组长分配任务。利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并收集有关诗人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新课切入
1.出示话题“爱国”,围绕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2.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爱国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由此导出诗人及诗题)
二.听诗中的深情
1.播放四首古诗的配乐朗诵,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听两遍:第一次注意正字正音、节奏等,要求学生边听边作好标记;第二次重在感受诗的情感气势。
2.谈听后初感,确定每首诗的感情基调:《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3.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4.齐读感受。
三.说诗的故事
1.说诗人与诗
第一次小组合作交流。内容可以是: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的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你觉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再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师作必要补充。
2.叙诗中情景
第二次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一起讨论理解诗的内容;再走进诗人所处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情景,发出内心感慨。
四.诗中情感
1.跟着配乐朗诵,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小组进行练习,组织小组赛,读后师生共作简评,加深理解。
3.自由地、有感情地背诵这四首诗,体会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怀。
五.板书设计
《春望》 《泊秦淮》
唐 杜甫 唐 杜牧
触景伤怀 忧国思家 对世风时局的忧愤
爱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
宋 陆游 宋 文天祥
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 宁死不屈 正气凛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 品味诗中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尝试诗歌鉴赏,提高品赏能力。在语文活动中,拓宽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分两部分:“品赏”以学生自读思考为主,降低鉴赏难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养成边读边思边记录的读书习惯。“活动”重在积累并延伸课本知识,在自由的,有组织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情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1.从《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等工具书,或网上查找有关四首诗的鉴赏文章,
2.赏析如下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只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风飘絮( ) 秦hu i( ) 夜泊( ) 夜阑( )
寥落( ) 惶恐(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 )
⑶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 )
⑷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 )
⑸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
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
3.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诗
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绝句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北宋--七言绝句
D.《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诗
4.诗句默写。
①感时花溅泪, 。② ,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 ,尚思为国戍轮台。④ ,身世浮沉雨打萍。
5.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6.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 和 。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三)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这首诗是一首 言 诗。
)
14、这首诗中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是 。
1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阅读提示:
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巳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杖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丁这首七绝。
17.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
18.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 ”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 ”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 ”相呼应。
19.“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 。这是诗人的 ,是艺术的夸张。
20.“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
21.“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
22.“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
23、片断写作练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过零丁洋》一诗后的感受。
阅读训练
(一)春望(杜甫)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⑴深( ):
⑵溅( ):
⑶抵( ):
⑷簪( ):
2.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意为:故国兴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第②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第③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第④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3.诗中抒写诗人思念家乡的句子是 ;感慨有志难遂的句子是 。
4.在原文中用“‖”划出第①句的朗读节奏。
5.诗的①②两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景物?
答: 。
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①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③惶恐滩头说惶恐, 。④ ,留取丹心照汗青。
7.解释①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首联。
起一经:
寥落:
8.颈联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并翻译第②句。
答:
9.在原题中,把第③句补充完整。
10.在原题中,把第④句补充完整后,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尾联。
丹心:
汗青:
。
11.朗读全诗,并用原文回答:
⑴概括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空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 和
12.最后一段,寄寓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下面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B.表现了对异族入侵的愤慨之情。
C.表明了对君主的效忠,决心杀身成仁。
D.准备牺牲自己,名垂史册。
杨润清
《古诗》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4
课题:12唐诗五首(第1课时)
主备人:***x审核人:***x授课人:***x备课时间:20***。x。x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目标达成: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
东皋(gāo)徙倚(xǐ)驱犊(dú)采薇(wēi)
崔颢(hào)千载(zǎi)萋萋(qī)
2、作者链接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3、背景链接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创境激趣】
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王绩的《野望》和崔颢的《黄鹤楼》
【自学导航】【合作探究】
学习《野望》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理解词语
(1)皋:水边高低。
(2)薄暮:傍晚。薄,接近。
(3)徙倚:徘徊。
(4)犊:小牛。
(5)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6)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二)文本探究
齐读诗歌思考:
1、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请赏析。
【交流点拨】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两句表面说自己在现实中无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实则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学习《黄鹤楼》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理解词语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二)文本探究
齐读诗歌思考:
1、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交流点拨】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实际上是想借空荡荡的黄鹤楼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两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两句描写的繁荣景致,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更加烘托出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
4、白看了崔颢写的《黄鹤楼》,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首诗究竟美在何处呢?
【交流点拨】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笔,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达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首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明亮的音乐美。诗中双声、叠韵、叠音词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此地”“江上”等叠韵词,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1、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强化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gāo)薄暮(bó)xǐ(徙)倚
驱dú(犊)采wēi(薇)崔颢(hào)
千载(zǎi)燕然(yān)征蓬(péng)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东皋薄暮望(接近)
(2)徙倚欲何依(徘徊)
(3)长歌怀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4)使至塞上(出使)
(5)单车欲问边(慰问)
(6)长河落日圆(指黄河)
(7)仍怜故乡水(喜爱)
(8)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归纳总结】
《野望》用白描的手法写景,用魅力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黄鹤楼》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
【板书设计】
叙事:时间地点
写景:树、山(静态)
牧人、猎马(动态)
抒情:孤独、寂寞、惆怅
虚写:楼去人空
实写:眼前之景
抒情:思乡之愁
《古诗》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5
《长城》专题 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认识长城的价值。
2、理解长城的文化内涵。
3、谈自己心目中的长城。
4、为保护长城提出自己的建议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4
【学习准备】收集相关资料、阅读专题推荐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导学
见课文P78
二、质疑讨论
活动一:知长城形
(看长城)请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长城的感觉。
(说长城)长城有哪几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活动二:识长城用
1、在战争中长城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在现代社会,长城还有军事价值吗?
2、归纳长城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思想价值:
(1)渴望和平的愿望。
(2)自立、自卫、自强、自信、团结统一以及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3)在防御基础上的和平、友好往来。
……
文化价值(长城精神):
①众志成城,共渡难关,民族面对一切困难很强的凝聚力。
②长城的外形与中华图腾--龙相似。于是长城就有了龙的传人的拼搏精神,大国风范。
③中华民族英勇抵御一切外族入侵的决心和勇气。
④中华民族守卫国家,爱好和平,发奋图强。
⑤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强大的力量,是人改造自然的杰作。
……
3、感受长城文化
交流你所收集的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传说、成语、谚语、对联、歇后语、民歌民谣等。
活动三:抒长城情
(唱长城)《长城长》
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 你知道长城有多长? 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 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
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 你知道几经风雪霜? 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 博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
太阳照长城长 长城他雄风万古扬 太阳照长城长 长城他雄风万古扬 你要问长城在哪里 就看那一身身一身身绿军装 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 你知道几经风雪霜? 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 博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
太阳照长城长 长城他雄风万古扬 太阳照长城长 长城他雄风万古扬 你要问长城在哪里 就在咱老百姓的心坎上心坎上
(议长城)谈谈你们心目中的长城
三、知识梳理
四、拓展延伸 “我和长城的故事”
(护长城)在人类面前,万里长城已经不堪重负。万里长城上了全球最濒危遗址名单,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长城,如今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毁坏。目前长城只有三分之一修复和保护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残破不全,还有三分之一早就不复存在。长城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你能为长城的保护提点建议吗?
(2)请就刚才看到的材料设计一个保护长城的活动。(包括①名称②活动方案)
魏镇
下一篇:八年级上册诗词汇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