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

第三课时练习一1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精选十篇

| 点击:

【www.hnjzgkzyc.com--三年级下册】

第一篇: 第三课时练习一1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练习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页。

教学目标:巩固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口算和笔算,及除法的验算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重点:

1、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解法

2、学会找到场景图中的隐含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难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解法笔算和验算

教学内容

一、基本题练习

1、做P5(1)。口算题。

直接写得数。(看那一小组做得最快)

选择几题,说说是怎样算的。

2、做P5(2)前两题。

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叫一位学生说说验算的方法。

3、做P5(3)

先算一算,填一填,再比一比。

提问:哪个组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多?

从这张表中,你还能看出什么?

先独立解决,再进行交流。

4、做P5(4)

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场景图,图中的隐含条件是每2个小朋友用一张课桌。

先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5、做P5(5)

提问:你准备怎样安排这三辆车的座位?

二、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课堂作业:P5(2)剩下两题。

四、课后作业(黑板上)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84÷4=       77÷7=       93÷3=       66÷3=

2、48位学生去看电影,有4排座位,每排应该做多少人?

五、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练习一(2)

练习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页。

教学目标:逐步积累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要求……先要求……”这样一种有条理、合逻辑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收集、整理信息,并灵活组合信息。再进行有条理、合逻辑的思考。

教学内容:

一、基础练习:

1、口算:20÷2=   33÷3=   40÷2=    63÷3=

80÷2=   93÷3=

分类口算,整理算法。

2、49÷4=    (笔算并且验算。)

二、综合练习

1、P6(6)看图,收集信息。

独立思考后,再交流。

试着用“要求……先要求……”说说你怎么想。

解答在作业本上。集体订正。

2、P6(7)看图,收集信息。

独立思考后,再交流。

用“要求……先要求……”说说你怎么想。

解答在作业本上。集体订正。

3、P6(8)看图,收集信息。

独立思考后,再交流。

试着用“要求……先要求……”说说你怎么想。

解答在作业本上。集体订正。

4、P6思考题

(1)□÷3=23,□可以填几,你怎么想的?

如果□÷3=23……□,第二个□可以填几,你怎么想的?第一个呢?

(2)□□÷□=21,第三个□可以填几,你怎么想的?能不能填大于4的数?为什么?

□□÷□=21……1,□填几,你怎么想?

三、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除法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方法;

3、 学会估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商。

教学重点: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再除

教学难点: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与个位上的数一起再除

教师准备: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把这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两个班,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

二、新课学习:

1、动手分一分,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写出算式:(弄清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思)

3、              52÷2=26  (个)

26

/--- ̄ ̄     验算: 26

2 / 52               × 2

4                ----

-----               52

12

12

-----

0

4、让我们来验算一下。(让学生自己选择说明或是计算的方法)

5、边说边做:

78÷3=   84÷6=   92÷2=   80÷5=

6、验算上面的计算题。

7、根据三个数量,请你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想想做做第5题)

8、估算:你能估计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多少吗?

64÷5=      85÷3=     95÷4=      91÷2=

(10多)    (20多)  (20多)   (40多)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第8页想想做做

四、小结:说说今天学的除法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五、布置作业:P8“想想做做”第2、4题。

六、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被除数十位上数能整除而个位商0的除法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10页。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个位商写0的计算 、理解不够商1要用0占位。

教学难点:被除数十位上数能整除而个位上的数不够商1时,为什么要写0?

教师准备:挂图、幻灯片、铅笔(70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老师要把62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

二、新课学习:

1、让我们写出算式来。(剩下2个羽毛球,商怎样写呢?)

62÷3=20(个)……2(个)

2 0

3 √6 2

6

――

2

2、让我们来验算一下。

3、边想边做:83÷4=   63÷6=   92÷3=    61÷2=(注意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4、算一算,比一比:

42÷2=   41÷2=     63÷5=    53÷5=

5、找找错在哪?(想想做做第3题)

6、想想做做第5题注意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可以灵活点。

7、至少要搭多少顶帐篷?(让学生体会余数问题在生活中的合理运用,不要求讲进一法)讨论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第二页想想做做1、2。

四、小结:大家今天有什么收获啊?

五、布置作业: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最后两题。

52÷5=    43÷4=   82÷4=    74÷7=

2、有75千克的大米,每次搬运10千克,至少要搬运多少次?

六、教学后记:

第二篇: 第三课时练习一1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第38页例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 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全课小结。

14--15平均数 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

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  、、5个   、、4个    、、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探索新知

1、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位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6个矿泉水瓶,谁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

2、这四位同学收集的个数如果都一样多的话,每个人收集了6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反馈

小组汇报

4、他们用到了估算的方法,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教师把一根水平线移到7块的高度),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继续往下移动水平线到4块的位置)会是这么多吗?(继续把水平线慢慢往上移)体验平均数。为什么呢?

5、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多,就得到了他们的平均数。你们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

6、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

(7+5+4+8)表示什么?

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

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7、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知道这个红领巾小队平均每人收集6个。如果我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你是怎么想的?

、、、、、、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

3.巩固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出示下列信息:

(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计部门了解了一组平均数。出示:

(1)195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52岁,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72岁。

(2)1978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4平方米,19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9平方米。

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南宁市每个人都拥有住房面积9平方米呢?

我们同学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

你们能算出你们家里平均每人的住房面积吗?

我们同学家里的人均住房面积比9平方米大的有多少?

100%的同学都比9平方米大。生活是很幸福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幸福的日子,好好学习。

4.拓展

1、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呢?

学生举例

2、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确实非常广泛,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平均身高的情况,你们想一想老师还需要了解些什么?

4、老师了解了这么些数据:(出示)

你们能求出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

5、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数,是第一排同学的身高,你能很快的求出平均身高吗?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6、这样同一个班里,抽取了两组数据,求出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和130厘米,到底那一个更接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呢?

请认为是135厘米的同学说说理由。

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 第三课时练习一1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练习,提高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重难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题:

1、做P10(3)先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观察,并指出错在哪里。

再在书上改正三道题,指名板演。

2、做P8(6)出示题目后,先估计第一题的商是几十多。并指名说说估计的方法。

再在书上写出各题的商是几十多

二、综合练习题:

1、做P8(4) 先看图,自己读题。说说你会解答吗?

2、做P8(5)先独立思考,再指名提问题。其他学生口答算式。

3、做P10(5)

先看图,读题。

解答第一问。说明解答格式。

思考第二问:怎样安排?

在黑板上列表帮助解答:

4、做P10(6)

先看图,读题。

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算。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

提问:为什么10顶帐篷还得加上1顶?

三、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练习二

练习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页。

练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笔算;

2、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和验算;

3、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除法的计算和验算的算理;

练习重点: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

练习难点: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确定

练习过程:

1、 请学生板演反馈作业中的情况;

2、 根据学生作业情况确定指导的内容和重点。

3、 先估计得数可能是几十,再算一算:

99÷3=   83÷6=     92÷4=    85÷8=

方法是:看被除数的十位数再背口诀

4、 独立完成练习二的第一题:连好后同座位的同学生互相验算。

5、 有84个本子,每人分2本,可以分给几个人?

每人分3本、每人分4本、每人分6本呢?你会填写下面的表格中吗?

每人分的本数 2本 3本 4本 6本,可以分给几人

6、 给学生解释单价:每件商品的价格。给学生懂练习二第3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这一题后,观察自己填写的表格,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肯定有价值的发现)

7、 以游戏的形式尝试完成思考题。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单元复习(一)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验算的方法;在计算时对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弄清联系和区别,加深理解,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1、做P12(1)直接写出结果。

集体订正。

选择几道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2、做P12(2)做第一组。

强调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先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做完集体订正。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

3、做P12(3)做两题

做完后说说验算方法。

4、做P12(4)看懂题意。说说单价的意思。

直接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5、做P12(5)先看图,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

小组交流,试着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6、课堂作业:P12(2)后两组,P12(3)剩下两题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单元复习(二)

教学目标: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练习的同时不仅仅会做题目,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1、做P12(6)出示题目,要求先算一算,然后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规律。

出示54÷18,让同学们根据刚才得出的规律进行试算。

2、做P13(7)看图理解题意。

做在本子上。

指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3、做P13(8)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4、做P13(9)看图理解题意。

小组先讨论准备怎样租船。

交流租船方案。

再讨论租金的计算方法。

交流,并选择较合理的方案。

(9只大船,2只小船最为合理)

5、课堂作业:P13(9)思考思考题。

教学后记:

第十一课时  农村新貌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与同学们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1、出示教学挂图;

2、请一位发现有什么问题的同学提出问题;

3、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4、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完成问题的解答。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并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思考问题的解答途径。

第二个环节:

小组或同座位同学相互提出问题,并说明能否解答。

设计意图:给各个层次学生都提供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习。

第三个环节:

提出问题,教师板书(不分类)

让提出问题的同学提出进行解答的同学来解答。

设计意图:给枯燥、平淡的提问、解答创设一点活跃的气氛

第四个环节:请同学们将黑板上板书出来的问题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问题之间相互联系与区别,渗透一种教学思考方法。

第五个环节:选其中的6个问题,作为作业在作业本上完成。

设计意图:给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提供自由的展示空间,有能力的,可以多做复杂的,没有能力可以多做简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完成作业都能有机会收获成功的喜悦,体会学习的快乐!

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业)

教学后记:

1、课堂实施情况(简录):

第一个环节:一学生提出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株?由于是两步解答的问题,完成的过程时间长了一点。

第二个环节::学生共提出了14个问题(重复和不能解答,或没有根据的问题除外)

第三个环节:同学们在分类的过程中,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按书的左边一页问题,右边一页问题分类,(去果园的问题激发了争议)

一种是:按不同情况的分类,人口,灯柱,玩具,去果园,苹果树,梨树

一种是:按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问题分类

2、作业情况: ①为计算错误;

②为答不完整;

③因问题不会解答需要辅导;

④一人重复解答了一个问题

第四篇: 第三课时练习一1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

(1)一个数的3/4等于12.

(2)男生人数的11/12等于220人。

(3)甲数的5/8是40.

(4)乙数的4/5刚好是1/6.

2、解决问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1)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2)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这一例题和复习中的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呢?想一想。

(2)有几个问题?都和哪些条件有关?

(3)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4)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

2、全班汇报

(1)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

(2)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3)列方程来解决问题。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

(4)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 =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 =小明的体重)

3、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爸爸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χ= 35

χ=35÷

χ=75

②算术解:  35÷ =75(千克)

4、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不必计算(每题15分)。

(1)一个数的2/5是40,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3/8是24,这个数是多少?

(3)甲数是100,占乙数的4/5,乙数是多少?

(4)甲数是乙数的2/3,已知甲数是12,乙数是多少?

2、解决问题(40分)。

某校有女生160人,正好占男生的8/9,男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注重学困生的提高。

小组内订正、互评,做到兵强兵。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关键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题的第(1)个问题,以使学生很清晰地掌握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解决问题(二)练习课

第五篇: 第三课时练习一1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第七课时  练习三(1)

教学内容:苏教版P27-28。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一千一千地数,几千后面的数是一万?

2、10个一千是多少?

3、6000接近1000还是接近10000?你是怎么想的?

二、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2、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每个数中的“6”各表示多少,

再用线连一连。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在海拔三千一百九十七米的高原上,有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

(2)世界上的鸟类大约有八千七百种。

(3)在一千三百八十年前,我国挖成了一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

--京杭大运河。

(4)这一版报纸大约有一万字。

4、计算:

7200-   7000+3000   8000-3000

6700-700    600+3000    10000-6000

学生先做在书上,再组织交流。

5、填表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1030人 2914人 3027人

(1)每天参观的人数个接近几千?

(2)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天比最少的一天大约多几千人?

学生先独立做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练习三(2)

教学内容:P27-28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书上第6题,在○里填上 〉或 

第六篇: 第三课时练习一1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材P77,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集中巩固加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掌握,促进加减、连加连减之间联系。

2、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巩固计算:

1、 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本领?这样的两步计算的题我们学习了那几种?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 出示练习十二第4题,请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出得数。

集体校对,选择第2竖行的三道题,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3、小结这样的题我们可以按照怎样的计算顺序来计算?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从左往右计算,第一步计算后的得数要记在脑子里,继续计算。

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1、 出示练习第5题,看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公交车乘客上下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介绍。列式计算,并说出这个算式求的是什么?

2、 想一想,说说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要用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用什么方法来求?

3、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4、 根据学生提供的信息,整理成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题。

5、 小结:鼓励同学们用明亮的眼睛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综合练习,加强应用。

1、 引入:刚才同学们都很好,我们已经这些知识结成了好朋友,知道什么的情况下要用到这些知识,下面我们一起和它们来做游戏。

出示练习第6题。横行,竖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各得多少?

在联系中你发现了什么?第1个图中,得数都是8,为什么?你能设计这样的题给同学们练练吗?第2个图呢?

第2个图还可以斜着计算。

2、 第7题,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请同学们自己观察,去发现。有困难那的可以小组讨论。

反馈,交流得出游戏的规则。在书上模拟游戏,两人一组:5+3=8我跳8,8-2=6我跳6……

3、挑战聪明题;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集中拿法?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多。(7种结果)

四、学习小结:这节课你又长了什么本领?

一、 课后小记:

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联系生活中的运用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联系实际的举例比较牵强,诸如自己创设的情景比较多,如妈妈拿出8只梨,我吃了一只,爸爸吃了2只,盘里只剩下5只梨。

聪明题学生想到的方法较多,但由于没有实际的操作,一开始有很多同学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想到8的组成去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一定要有实际材料操作。

第七篇: 第三课时练习一1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完成第21页的第3题―――第22页的第7题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听算。

14-5 16-9 13-4 12-8

11-6 15-7 12-5 16-8

(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6-8=?你是怎样想的?

(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二、基本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第21页第3题)

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在全班给予鼓励

(集体订正)

2、找朋友 (第22页第5题)

将第5题制成卡片,然后再将卡片发给学生,让他们找朋友(或者请8个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找朋友的比赛,看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对又快)

3、比较大小 (第22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用数学。

1、电脑出示第22页第4题的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如何列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最后集体评价)

2、电脑出示第22页第7题的图

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如何列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最后集体评价)

板书:9+4=13 4+9=13

13-9=4    13-4=9

四、总结:

第八篇: 第三课时练习一1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第五周     星期三   第一节    --.03--1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练习四1~4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熟练地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正确解答.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

27+2=    89-6 =    36+40 =     85-40 =      55+22 =

45+3 =    75-4 =   67-30 =     34+5 =       73+20 =

直接说出得数,并从每组中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四1

1)出示第一题,老师说明题意,学生先算一算,再选一选.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老师小结。

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方法很多,以选择一种你喜爱的方法进行口算。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四2。

1)出示第2题,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有64只蝴蝶标本,40只蜻蜓标本,求蝴蝶比蜻蜓多多少只?)

2)“蝴蝶比蜻蜓多多少只?”还可以怎么说?

(蜻蜓比蝴蝶少多少只?)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4)集体口答。

2.练习四3。

1) 出示第3题,说题意。(妈妈牙齿有32颗,我的乳牙有20颗,我比妈妈少多少颗牙齿?)

2) “求找比妈妈少多少颗牙齿”还可以怎么说?

3)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4) 集体口答.

3.练习四3

1) 出示第4题,说图意。(小兔子运走18个萝卜,还剩10个,一共收了多少个萝卜)。

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 集体口答.

三.布置作业.

练习四(1)。

四.教学后记:课堂气氛,不活跃.

第九篇: 第三课时练习一1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通

3、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

同学们,我们已经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上节课让你们到商店调查那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做单位的,各是多少,谁来说一说?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今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了什么?老师也带来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打开袋子验证。想知道一些什么吗?(有多少个苹果?有多少千克苹果?)

想知道有多少个苹果怎么办?(数一数)想知道有多少千克苹果怎么办?(称一称)

2、动手实践

(1)教师称苹果的重量。

你们看这些苹果重多少千克?(1千克)

我们一起数一数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

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2)分组活动。

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且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然后展示在黑板上。

(3)请小组长上来汇报情况。

(4)看着这些表里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各种、蔬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

3、估一估

(1)出示教师带的梨,你们能估一估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谈话:都是1千克,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也不一样。、

4、称体重。

(1)先认识秤,然后分组称。称完后填在表格里。

(2)阅读“你知道吗?”再用这种方法算一算自己的体重,并结合进行健康教育。

三、全课总结。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加和减

一、知识技能:

a)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b)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会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c)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数学思考:

1、重视让学生在尝试探索的学习过程中,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

2、强调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比较合理的算法。

3、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

三、解决问题: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会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四、情感态度:

1、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 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五、教材说明:

首先教材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教材在教学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时,都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经历的购物情境,引发学习口算的需要,让学生探索和学会相应的减法,从而将数学与生活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也是通过购买一套服装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其次教材重视学生在尝试探索的学习过程中,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教材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时,让学生先尝试口算出结果,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使自己的算法得到确认或修正。再次教材强调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比较合理的算法。启发学生在交流中整理思路,反思自己的探索过程,获得正确合理的算法,并逐步学会比较、体会哪种算法更加合理、有效。

六、课时安排:8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8-1)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1、出示商店图。

这个玩具店真漂亮,玩具真多。贝贝和玛丽每人要买两件玩具,你能说出他们各买什么玩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他们怎样付款呢,你们能帮他们算算吗?

2、提问:书上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帮他们列出算式吗?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

贝贝应付钱:44+25=    玛丽应付钱:44+38=

4、贝贝和玛丽都没有带纸和笔,他们只能口算出应付的钱数。你会帮助他们计算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5、集体交流反馈。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哪种算法。

6、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

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二、巩固深化完成想想做做。

三、课后延伸和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回家后可以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后记: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8-2)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题情境图。谈话:欢迎小朋友再次光临玩具店。上一次我们在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让我们来作进一步的研究,谁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些应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柑橘学生的回答出示以下三个问题:

1、 玩具汽车比玩具轿车贵多少元?

2、 玩具火车比玩具轿车贵多少元?

3、 玩具汽车比玩具火车便宜多少元?

学生根据问题口头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38-25=     44-25=     44-38=

二、主动探索:

1、探索不退位的两位数减位数的口算方法。

学生先独立口算38-25,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自己的算法。

讨论自己的算法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不同?你最喜欢那种算法?

2、用上面的方法完成44-25。

3、比较38-25和44-25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试一试。

尝试完成44-38,完成后同桌交流,在指名说说不同的口算方法。

5、小结。

二、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回家后可以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后记:

两步计算的实际应用题(8-3)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都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吗?这节可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妈妈问: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你从中知道那些信息?买一套衣服是什么意思?

(2)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那么,你们想一想,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化除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最后根据问题写上问号。

(3)谈话: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做在草稿本上。

(4)交流:你是怎么列式的?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有不同的算法吗?(不要求一题多解)

2、教学试一试。

(1)如果把问题改成“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2)问:问题改了,线段图要改吗?怎样改?

(3)学生解答。做完后交流。

3、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深化。完成想想做做1-3题。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4题。

教学后记:

第十篇: 第三课时练习一1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教科书(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106~10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 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3.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 复习铺垫。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位?后面、左面、右面呢?

2、说说本校校园里八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如果把它画在纸上一般按什么规律来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电脑展示某校校园平面示意图,说说校园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或教学设施。

师: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师: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板书课题)

三、小组活动。

1、小组交流:说说每人调查的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设施。

2、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的情况。(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叙述。)

3、小组讨论:本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4、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5、出示本校的校园示意图,讨论:

(1) 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 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 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 你还有哪些设想?

6、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7、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8、展示每个人的设计图,让同学们去参观交流。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多请几个同学发言。)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数学广角(一)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一109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小动物图片、“嘉年华”游乐园代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 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

(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 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 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情境出示)谈话:小动物们要来个交换大行动,它们规定: 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

3、谈话:动物们交换得正热闹,几个图形也来了,它们分别是“○、△、□”。你能求出○、△、□所代表的数吗?

(1) △+□=240                      (2)○+□=91

△=□+□+□                        △+□=63

△=?                              △+○=46

□=?                              ○=?△=?□=?

四、小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本文来源:http://www.hnjzgkzyc.com/danyuanzuowen/266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