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

初一地理教案五篇

| 点击:

【www.hnjzgkzyc.com--初一】

初一地理教案1

学案6 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标定位]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①__________的变化。

a.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b.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2>C以上为⑨______,C、D之间为⑩______,D以内为⑪______(由E⑫______和F⑬______组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⑭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

(1>A⑮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

⑯________。

(2>B⑰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⑱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⑲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⑳________的底部、

______的全部和________的上部。

【问题思考】

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

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北京2008年8月12日电:我国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处发现了一个新的油气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工作获得了新的进展。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处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油气资源的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地震波被称为“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其物理状态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1>为什么能根据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反思归纳】

列表比较地球内部圈层

探究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是地球圈层构造中的一个特殊圈层,与其他圈层相比,有哪些不同?

【反思归纳】列表比较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选择题

(2018·南京质检>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M,震中100千M范围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

3.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

4.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5.2018年3月以来,冰岛发生了大规模火山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

A.岩石圈B.地壳C.下地幔D.软流层

(2018·铜陵模拟>中国经济信息网2008年3月25日电: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000M超深钻机日前在川西海相科学探索井(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川科1井上安装调试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此次科学钻井的最大深度位于(  >

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

7.大陆科学钻井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  >

A.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

B.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

C.大陆科学钻井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D.科学钻井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8~9题。

8.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9.图中M和N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10.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1.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A.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外核、内核、地核

D.地壳、地幔、地核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12~15题。

12.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B.3个C.4个D.5个

13.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

14.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B.岩石C.树木花草D.大气

1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二、综合题

16.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是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当雄B.成都C.上海D.北京

(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  >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

(3>西藏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排序型选择题——选择题解题突破

【题型特征】

排序型选择题一般是指把地理事物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这类选择题要求理解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排序。排序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定位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可以是对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也可以是对某一组事物或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

【答题技巧】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善于利用比较法进行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解答时首先要对各个独立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其次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一般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练后反思】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传播速度②慢③快④固体、液体和气体⑤莫霍界面⑥明显增加⑦完全消失⑧下降⑨地壳⑩地幔⑪地核⑫外核⑬内核⑭地壳⑮大气圈⑯氮和氧

⑰水圈⑱连续⑲生物圈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问题思考

1.合理。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2.

3.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均是由无机成分构成,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共同组成的。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指生物圈。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改变。

(2>对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等进行研究

反思归纳

岩石薄厚岩浆很高很大

探究点二

(1>生物圈具有生命活动现象,是非常活跃、具有特殊结构的圈层。

(2>生物圈不占有独立的空间范围,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

(3>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生物圈中生物的出现,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反思归纳

干洁空气水圈活跃

课后练习区

1.A2.B[第1题,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第2题,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M,据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

3.A[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4.D[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

5.D[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顶部,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6.B7.B[第6题,此次科学钻井的深度达到12 000M,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M,故B选项正确。第7题,目前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依靠物理方法间接获得的;大陆科学钻井成功后可揭示的只是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等信息;科学钻井可监测地震活动;故B选项正确。]

8.C9.D[第8题,由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直接读出。第9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定位可确定M、N的位置。]

10.A[由于原油主要是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时波速变慢。]

11.A[该图示反映了岩石圈、地幔及地壳的关系。岩石圈是由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地壳组成的。]

12.C13.B14.C15.B[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16.(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M,B是大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几千M。

解读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M到几十千M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平均厚度33千M。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M。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是上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17.(1>A (2>B (3>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4>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解读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壳较薄。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第(3>题,西藏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第(4>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初一地理教案2

课件中心 | 试题中心 | 常用软件

科学发展观 | 党务指南 | 学习园地 | 廉政文化 | 党务公开 |党员电教 |党内法规 |党史博览 |

活动展示 | 学习资料 | 工作动态 | 文件资料 | 机构设置 | 政策法规

第一单元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复习目标:1、中国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复习方法:地图分析法

复习过程与分析:  

一、中国的疆域(高考几次命题要求对中国疆域的感悟,地图、地球知识的结合。)

                                      1、从世界看中国:  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中国领土四端点:

最北端: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

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135°E附近)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附近)(大致与北京同纬度)

思考:①我国跨纬度近50°,南北距 5500km 。  

②我国跨经度60°多,跨5个时区,最大时差4小时。  

③我国西端点日出比北京迟: 2小时52分钟。  

3、中国濒临的海洋

①东临西海一洋:(图中分析)

北至南:渤海(我国内海)——120°E经线穿过,长芦盐场,海滨浴场,油气资源,

海洋污染。

黄海——与渤海全是大陆架,朝鲜半岛

东海——包括台湾海峡,油气与海洋渔业资源

南海——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资源

太平洋: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②中国的领海,内海,专属经济区。

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领海——海岸基线至 12海里 ( 1海里 约 1.85千米 )

专属经济区:至 200海里 。

③海岸与岛屿: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

岛屿有台湾岛(最大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

4、中国的陆界与邻国(中国非常重视与邻国的关系: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平周边环境和加强经济贸易往来。)

①陆界长达2万多千米。

②陆上邻国15个:

东:朝鲜(鸭绿江,图们江)

北:俄罗斯、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

西南: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③隔海相望的6国家:东:韩、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尼

5、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①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a、光热充足,利于农业生产;

b、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思考:纬度位置特点:a、大部分在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b、纬度跨度大。  

②海陆位置的优越:海陆兼备的国家。

 a、东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利于农业生产。

b、陆上海岸线长,大陆架广阔,利于海洋事业发展。(航运,贸易,水产,矿产)

c、陆上邻国多,陆上交通可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①三级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自治县、市)

乡(镇)

②特别行政区:香港(1997.07.01)   澳门(1999.12.20)

2、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认识:(多翻地图)

①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②地图上的位置,轮廓的记忆

a、临海省、区、市

b、特殊经、纬线穿过省、市、区

  23°26′N: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80°E,90°E,110°E,120°E,130°E

30°纬线穿过的省、市、区

长江、黄河流径省、市区

③名称认识:全称与简称

  注意: 两个简称:川或蜀,贵或黔,云和滇,陕或秦,甘或陇。  

新和内蒙古的简称方法。  

④行政中心的记忆。

⑤面积大小的认识:新>藏>内蒙古

三、中国的民族  

  1、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56个民族,汉族占人口92%;

55个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最多。

2、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共同繁荣)

①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

②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维吾尔族,回族

西南:傣、白、纳西、藏族

东北:满,朝鲜族,鄂伦春族(内蒙古)

台湾:高山族

海南岛:黎族

3、中国的民族政策

①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③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④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⑤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宪法: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第二单元  中国的地形  

复习目标:地形的总体特征

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复习方法:练习法

复习过程与分析:  

一、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两大基本特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二、中国的地势分析:“西高东低,三级阶梯”

   

海拔(m)

主要地形

第一级阶梯

4000以上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   限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

“三高原,三盆地”

界   限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以下

平原、丘陵

思考:1、在中国地图上认识两阶梯界限:  

①动手绘制    ②界限山地,附近省区  ③各阶梯内主要地形  

2、地势对河流、气候的影响:  

①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季风气候广布。  

②使许多大河东流,勾通东西交通。  

③在地势阶梯交界处形成丰富水力资源。  

3、在重要地形剖面图中认识我国地形、地势。  

①30°N附近地形剖面图:横断山区,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②36°N  

③87.5°E地形剖面图:青藏高原——昆仑山——塔里木盆地——天山  

——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  

④23°26′N  

⑤丹江口水库——北京  

三、中国地形分析:  

1、五种基本地形齐全,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国陆地面积2/3)

2、对发展经济的影响:

  利: 为我国农业开展农林牧多种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造就了丰富的水能;

利于采矿、旅游业的发展。

不利:山区面积广,耕地资源不足,限制了我国农业发展。

3、主要山脉(在地图中认识,分析)

①东西走向: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

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台湾山脉

长白山——武夷山                         易形成地形雨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③南北走向:横断山、贺兰山、六盘山

④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

⑤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源头)

祁连山(河西走廊)

思考:①贺兰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内蒙古高原上荒漠与草原的分界。  

②横断山,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带性。  

4、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①山脉形成的主要分水岭

    秦岭  以北:黄河水系         南岭: 长江水系

     以南:长江水系                珠江水系

②山脉为地形骨架事例:(记重要经纬线)

a、“三山夹两盆”b、柴达木盆地c、“东北平原”

d、四川盆地

5、四大盆地分析:

   

分布区域(位置)  

特   点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新疆天山南北

三山夹两盆

①周围高山环绕,内部平坦,②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③油气资源丰富

柴达木盆地

青海省

青藏高原东北部

①内陆高原荒漠盆地(“聚宝盆”)

②多戈壁、沙漠、沼泽、盐湖、油气

四川盆地

四川东部

①周围山岭,高原环绕

②多低山,丘陵,西有成都平原

③我国最大外流盆地,④天然气

思考:四大盆地资源的共性:油气  

6、四大高原分析:

   

分  布  

特  点  

青藏高原

藏、青和四川西部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①我国最大,世界最高高原;

②多大山,但相对高度较小(“近看成川”);

③多雪山,冰川,湖泊;

④江、河源头;⑤高寒农牧业。

内蒙古高原

我国北部(祁连山——大兴安岭)

①我国第三大②地形坦荡

③东部多草原,西部多戈壁,沙漠

④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重要的灌溉农业区

黄土高原

祁连山东端——太行山

长城——秦岭

①世界最大黄土分布区

②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地貌)

③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

④丰富煤炭

云贵高原

云南东部

贵州大部

①地势西高东低

②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典型

③对冬季风的阻挡

④地面崎岖,多“坝子”(人口农业集中区)

7、三大平原分析:

   

分  布  

特  点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之间,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①我国最大平原②地形坦荡

③黑土广布,低地多沼泽

华北平原

燕山——淮河

太行山——渤海,黄海

①我国第二大平原,②海拔多在 50m 以下,地势平坦,③河流冲积而成。

长江中下游

平原

西起巫山,东到海滨(洞庭湖,江汉平原,鄱阳湖,太湖平原)

①我国第三大平原,东西呈狭长形

②地势低平,“水乡”和“鱼米之乡”。

8、主要丘陵:丘陵与平原交错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地形雨、等降水量线分析)

东南丘陵(江南丘陵,闽浙丘陵,两广丘陵)

思考:①东南丘陵的水土流失与农业结构调整。  

  兴修梯田,保持水土  

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木(茶、柑桔等),发展立体农业  

②南方低山丘陵区的红壤改良和立体农业。  

第三章   中国的气候  

复习目标: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复习方法:读图分析法

一、天气预报图的认识  

1、卫星云图

                               白色表示云雨区

①是地球大气的卫星图像   绿色表示陆地

                            蓝色表示海洋

②作用:显示云雨区域以及一些自然灾害(暴雨、台风等)的位置,发布。

2、 城市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阴晴,气温,风力,风向。

二、中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季节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重要地区

南北气温

相差很大

①纬度位置影响:北方正午太阳高度低,昼长短于南方,获太阳光热少;②冬季风:加剧了北方严寒。

秦岭—淮河—线(T1月= 0℃ 等温线)Tmin出现在漠河

夏季南北

普遍高温

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虽低于南方,但昼长比南方长,故获太阳光热不比南方少。

Tmin出现在青藏高原

Tmax:吐鲁番。(“火州”)

    思考:1、分析:北京  七月: 25.8℃       而海口  七月: 28.4℃   

                    一月:- 4.6℃              一月: 17.2℃   

北京与海口冬季气温差别极大而夏季气温差别很小的原因。  

2、为什么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3、为什么吐鲁番在夏季气温很高?    降水稀少  

地形闭封  

三、中国温度带分析:  

温度带

范   围

≥ 10℃ 积温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水果

寒温带

黑龙江北部

<1600

一年一熟

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

中温带

东北,内蒙古大部

1600~3400

一年一熟

春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甜菜

暖温带

黄河下游大部,辽东半岛,新疆南部,甘肃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二熟

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苹果、梨、棉花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双季)

油菜、柑桔

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云南西双版纳;广东雷州半岛)

>8000

一年三熟

水稻

热带水果

高原气候区

青藏高原

≥2000

一年一熟

青稞

四、中国降水时,地区差异分析  

1、降水量的地区差异:

①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东南有余而西北不足)

②重要等降水量线:

 800mm 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一线

 400mm 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

③产生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

东部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风带来海洋暖温水汽,降水多。

西北内陆距海洋远,降水少。

④几个重要地区降水差异分析:

a、迎风坡降水多:辽东半岛,山东半球,台湾岛,海南岛;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天山北麓

b、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降水比周围地区更少:地形封闭,水汽来源少,降水稀少。

2、中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①季节变化特点:

a、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秋两季多;

  b、 南方雨季早,结束晚,雨季长;(夏季风的推移)

   北方雨季晚,结束早,雨季短。

②降水季节变化的原因:

夏季风的进退决定了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规律:

4~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华南雨季)

6~7月:江淮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

7~8月:华北,东北雨季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出现伏旱)

   9月:雨带南撤

10月:雨季结束                                       

③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a、特点: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b、原因: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年际变化大。

c、危害:带来我国东部地区的水旱灾害。

北涝南旱和南涝北旱

思考: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东部季风区)故多水旱灾害。  

  对比:南亚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西南季风强弱变化大

地势低平

五、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中记忆)  

1、我国的夏季风及其影响地区:

a、东南季风:东部地区

b、西南季风:雅鲁藏布江谷地

西南地区,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2、季风区:夏季风所能影响的地区。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限: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记忆:①呼和浩特,兰州,拉萨属季风区。

②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受季风影响。

③长城并非是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限。

六、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果仅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分析呢?)

特征  

表   现  

成   因  

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有  利  

不  利  

①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亚热带,热带季风区不是如此);

②同纬度比,我国冬温偏低,夏温偏高,年较差偏大;

③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①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差异大,故季风盛行;

②地势西高东低,利于暖湿气流伸入。

①夏季普遍高温,使水稻、玉米等作物大大向北扩展。

②雨热配合好,利于树木、牧草、作物生长。

①降水过于集中,造成春旱,夏涝等灾害。

②降水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

③寒潮带来严寒,大风;

④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雨热同期

水热配合好

   

   

   

气候复杂多样

五个温度带,一个高原气候区和四类干湿地区

①跨纬度多

②东西距海洋远近不同

③地形复杂多样

①农作物,动物物资源极其丰富。

②造就了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

高原(热量不足),内陆干旱(缺水)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思考:下述四城市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D)  

  A、巴黎      B、北京        C、纽约            D、乌鲁木齐  

七、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  

   

形成原因

季  节

影响范围

危  害

寒潮

源于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侵入我国

秋末冬季(或初春)

除西藏,云贵地区受影响小外。

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多灾并发”)

台风

源于热带海洋面的气旋的强烈发展

夏  秋

广东、台湾、海南、福建及沿海其他省区

①狂风,特大暴雨、风暴潮带来灾害;

②缓解或消除长江中下游伏旱。

水旱灾害

①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②台风

不同季节

交替出现

华北东北的春旱,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给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发展, 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八、两个问题  

1、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秦岭——准河一线

①T1月= 0℃ ,南方 与北方分界线;

②P= 800mm  ,湿润,半湿润分界线;

③积温 4500℃ ,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2、中国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台湾南部,广东雷州半岛。

云南南部、海南省。

第四单元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复习目标: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与黄河的源流概况;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水系的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目前通航河段。

复习方法:读图分析法

复习过程与分析:  

一、外流河与内流河,外流区与内流区。  

1、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

内流河:如中国最大内流河——塔里木河

2、外流区和内流区:(图中理解)

   

范  围

占全国总水量

占全国总面积

分  布

内流区

内流河流域

<5%

1/3

①西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②黑龙江—小片③陕、宁、内蒙古—小片

外流区

外流河流域

>95%

2/3

注意:①新疆阿尔泰山;②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和印度河源头。

思考:西藏有内流区也有外流区。柴达木盆地属内流区。  

3、水系的划分(流域划分)

①太平洋水系:黑龙江→鄂霍次克海,图们江→日本海;

鸭绿江→黄海,黄河→渤海;

长江→东海,澜沧江(湄公河)→南海。

②印度洋水系:怒江(萨尔温江)→印度洋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孟加拉湾

③北冰洋水系:额尔齐斯河→北冰洋

思考: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属太平洋水系;怒江属印度洋水系。  

二、中国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与气候和地形,植被相联系)

1、水文特征分析方法:

①水位,流量:以补给类型,降水季节,汛期为线索分析。

②含沙量:以流域植被状况好坏分析。

③有无结冰期:秦岭——淮河以南外流河无结冰期。

④水能。

2、我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方法:横纵比较)

理解原因:例黄河上、中、下游含沙量的比较。

地区

河流

流量

水位

含沙量

结冰

东北

黑龙江

松花江

水量丰富

(雨水,融雪水补给)

汛期较短

(春汛、夏汛)

(森林茂密)

(中温带,寒温带)

秦淮以北

辽河

海河

黄河

水量较小

(雨水补给)

汛期短

(雨季短)

(植被少,水土流失)

(暖温带)

秦淮以南

长江

珠江

水量丰富

(雨水补给量大)

汛期长

(雨季长)

(但在增大)流域内植被较好

(T1月> 0℃ )

思考: 我国内流河的特点和水文特征:  

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少量山地降水补给。  

②夏汛,或存在断流(冬季结冰)或形成季节性河流。  

③流程不长。  

原因:支流少,降水少,补给少;蒸发多,下渗多,灌溉引水多。  

④干旱地区重要的灌溉水源。  

三、湖泊  

1、内流湖:①大部分属咸水湖。(例:青海湖——我国最大湖泊,最大咸水湖)

②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上(我国最大的高原湖泊群)

其中有咸水湖也有淡水湖。(也有内流湖,又有外流湖)

③合理利用或保护:湖泊周围草地植被保护,禁止过度垦殖和放牧;合理引湖泊补给水源灌溉。

2、外流湖:①主要分布东部平原,属淡水湖。

②鄱阳湖,洞庭湖,太湖

洪泽湖(南水北调蓄水作用)

③防治水污染,治理水污染。(“三湖”——太湖、巢湖、滇池)

四、长江、黄河综合分析(参照长江、黄河流域图分析)  

   

长  江  

黄  河  

源头  

青海,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沱沱河  

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约古宗列曲  

注入海洋  

东    海  

渤    海  

流经省区  

青、藏、川、渝、滇、鄂、湘、赣、皖、苏、沪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  

流经主要  

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上、中、下游  

宜昌,湖口(宜宾以上称金沙江)  

河口,旧孟津(河南)  

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  

 6300KM   

180万KM2(中国第一大,世界第三长河)  

10000亿M3  

 5500KM   

75万KM2(中国第二长河)  

480亿M3  

主要支流  

和湖泊  

岷江(宜宾)雅砻江(二滩电站)嘉陵江(重庆)乌江,汉江,赣江,湘江,洞庭湖,鄱阳湖  

湟水和大通河,汾河(山西),渭河(陕西),下游支流少,流域面积小(地上河)  

开发与  

利用  

水利工程:干流上噶洲坝,三峡(湖北)水利枢纽。  

航运:“黄金水道”(看教材)  

南水北调  

水利工程:龙羊峡,李家峡(青海),刘家峡(甘)。三门峡,小浪底(发电,防洪,冲淤)(河南)。  

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主要危害  

洪涝  

原因:上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  

①中游水土流失严重;②下游“地上河”易决口成灾;③断流;④凌汛(上、下游段)  

治理措施  

防洪是长江综合治理的首要任务。  

措施:①加固防洪大堤;  

②兴修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  

③加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  

④退田还湖。  

①关键:加强中游水土保持工作(造林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健建水库)②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等水利工程。(如:小浪底——分洪,发电,冲淤)③加强黄河全流域的统一规划管理。  

思考:  

长江流域的思考:  

1、长江支流上水利枢纽:丹江口水利枢纽(汉江);二滩电站(雅砻江)  

2、长江干流上的重要城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3、长江流域最重要的资源:水力,有色金属。  

4、为什么说长江航线对长江流域以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连接东、中、西部,连接南北。  

5、长江汛期长于黄河汛期:①长江南北支流雨季先后分开。  

②黄河流域雨季集中在7、8月。  

五、京杭运河(京杭运河示意图中分析,结合南水北调东线)  

1、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

2、概况:

长: 1800Km 

流经省市:京、津、冀、鲁、苏、浙6省市。

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思考:南水北调东线连接海、黄、淮、江四大水系。  

3、历史分析:

①隋运河与元运河区域比较分析。

②兴建目的:

隋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元朝重修大运河是为了由南方向北方运输粮食。

4、现今

①运河航运价值衰减的原因:

京沪铁路的修建,海运的兴起,公路运输的发展。

②现今通航河段:杭州——济宁(山东)向南运煤;向北运轻工业产品。

③现今航运价值:

a、年运输量仅次于长江(内河航运居第二位)。

b、江苏、浙江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

④南水北调的东线。

a、调水价值的体现,但从长江至黄河需动力提水。

b、调水后对航运有一定促进作用。

(调水后使运河水位上升,将提高航运能力)。

第五单元  中国的自然资源  

复习目标: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复习方法:阅读与练习法,结合可持续发展,中国重大工程建设。

复习过程与分析:  

一、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相对短缺。

思考其原因: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

二、我国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存在的问题——对策)

1、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多洪水,利用困难):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东南有余,西北不足;秦岭淮河以南有余而北方不足。

②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③水资源利用上存在严重问题;

 a.缺乏节水意识浪费严重。b.灌溉技术水平低。

c.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用水紧张,同时污染严重。

d.缺乏科学的水资源管理。

2、我国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办法:

①兴修水利(水库,跨流域调水)②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工业,农业,建设节水社会)

③防治水污染(治理污染严重的江河湖,加强法制)④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3、我国的水能资源:

①蕴藏总量居世界第一(6.8亿千瓦),但开发程度低。

思考:中国应大力发展水电。  

②分布地区:水量丰富,地势落差大。(思考:***区域水能丰富的原因:)

 a、70%在西南三省和西藏。

b、集中水系:长江水系最多,其次是雅鲁藏布江水系。c、黄河上游,红水河。

③了解中国主要水电站:

 a、长江干流:葛洲坝,三峡。长江支流:丹江口,二滩。

b、黄河:上游: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中游:三门峡,小浪底。

    c、红水河:天生桥,岩滩。(珠江的西江上游)

4、中国的“西电东送”思考(超高压输电技术)

①西电东送线路思考:(三大通道)

 北路:内蒙古、山西     京津唐(华北):(南水北调;西电东送)。

   (西北,煤)

 中路:四川、重庆、湖北     华东(沪宁杭):(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西南、中南水能)

 南路:云、贵、广西     华南(珠三角)

   (水电、火电)

②西电东送的意义思考:

对东部a、缓解东部沿海地区电力紧张,电力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加速其经济发展和缓解其环境压力和交通运输压力。

对西部b、将西部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还将带动电力工业及冶金,化工等产业的发展;改善西部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生态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c、推进我国电力网的建设以及电力体制的改革。

③西电东送北路输电原因,方式以及意义思考。

  原因:山西,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而华北能源不足。

  方式:将煤转化为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意义:①增加山西能源输出总量,降低能源输出成本。

②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的压力。

③减少铁路沿线煤灰污染,减少京津唐大气污染,具有重大的环境保护意义。

④促进能源输出和输入地区的经济发展。

④、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力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a、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航运,发电,水产,养殖,旅游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b、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抗旱能力,保障农业高产、稳产。

c、电站建设,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三、我国的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特点或国情)

 ①耕地,林地比重小,人均耕地少(人均不足0.08公顷)

②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③土地资源破坏严重,人均耕地不断减少。

2、原因:土地遭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次生盐碱化;人口增长,农村住房不断扩大;城市,工交建筑用地大增。

3、对策: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与法制建设;建设上节约,少占耕地;改造中低产田,改良土壤,提高灌溉;积极稳妥地开发宜农荒地。

思考:当今城市兴起大型广场宽阔街道之风。  

城市建筑物高度限制的思考:节约城市用地。  

4、土地资源类型

①耕地: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丘陵区。

类型:秦岭——淮河:以北——旱地;以南——水田。

思考:西北耕地: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长绒棉)  

(主要问题:过度引水灌溉带来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  

东北耕地:肥沃的黑土地,但破坏严重,同时存在水蚀,土壤肥力下降,沼泽化倾向。  

②草地:

分布: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山地(天山)及青藏高原区。

类型:草原和草甸。

思考:a、我国最大的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内蒙古一中、蒙古、俄三国交界)  

b、草地的破坏与保护的思考。  

现状(即我国畜牧业的况状):生产方式落后,靠天养畜,对草场利用多,建设少,草场载畜量低(生产落后);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草场退化,沙化碱化严重(破坏严重)。  

对策:  

a、按照《草原法》加强管理。(管理)  

b、合理利用天然草场(轮牧轮流打草)。(利用)  

c、禁止过度垦殖,过度放牧;(保护)  

d、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发展现代畜牧业。(发展)  

③林地:东北、西南和东南三大林区。

思考: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四、我国的能源:  

1、中国的煤炭:

①主要分布:北多南少,东多西少。

山西、陕西、内蒙古;南方:贵州、安徽(淮南,淮北煤矿)

②解决山西煤炭外运的措施:

a、加强运煤铁路建设:铁路电气化,复线改造;运煤专线建设:大秦线(大同——秦皇岛);焦日线(焦作——兖州——日照);山西——黄骅港(河北省)

b、“西电东送”:把煤变电力输往京津唐。

2、中国的油气资源:

①主要分布:东北——大庆、辽河油田;华北——胜利,华北,中原油田;近海大陆架;西部——克拉玛依,玉门、冷湖、塔中、塔北油田、四川盆地天然气,柴达木盆地。

②我国油气开发前景:西北——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准噶尔盆地;近海大陆架。

③我国石油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开发西部。

3、中国已迈入石油进口大国行列。

4、中国的能源消费构成特点:以煤为主;第二石油、水能、核电;天然气比重小。能源构成正在向多元化迈进。

思考:①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上看,你认为我国以煤为主好还是不好?  

好:a、我国煤炭:储量大,投资少,开采基础好。  

b、而核电、水电、油气开发需大量资金。  

不好:a、带来严重污染(CO2,灰尘,酸雨);b、煤炭能源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c、我国水能前景广阔,水能丰富,开发程度低。  

②从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上分析,应如何发展我国能源工业?说说理由?  

a、发挥煤炭优势,大力发展煤炭工业,加强煤的液化,气化等综合利用。  

b、加强油气的勘探与开采。  

c、大力发展水电。  

d、大力开发新能源,在常规能源缺乏的沿海地带发展核电。  

(即:充公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优势,实现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多元化)  

5、我国在沿海一带布局核电站的原因:(大亚湾,秦山核电站)

①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常规能源缺乏。

②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耗大。

③有技术,人才的优势。

④a、缓解东部能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b、减少煤、石油的能源调入;c、减少铁路运输压力;d、改善东部大气环境。

6、我国为解决东部地区能源不足采取了哪些措施?今后还应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①运煤专线建设(铁路,港口建设)提高能源调入能力。

②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③建设了核电站。

④a、今后应加强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向集约型方向转化;b、发展科技,发展洁净能源技术; c、坚持科学发展观,研发节能技术,节约能源;d、积极开发新能源: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

7、能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的思考。

五、我国的矿产资源:(图中分析其位置)  

1、环渤海丰富的矿产:(图中分析其位置)

铁:鞍山,迁安。  煤:阜新、开滦

石油:辽河油田,胜利油田

2、长江流域:

铁:攀枝花,大冶,马鞍山。    有色金属:铜、铅、锌

3、黄河流域:上游:水能;    中游:水能、煤、油气   下游:石油。

4、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品种多,储量大;地区分布不均衡;铁矿贫矿多、富矿少;多伴生矿;乱采滥挖等破坏性开采现象严重。

5、我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提高效益;做好矿区环保工作;研究利用新材料和新能源;加强资源调查;建立区域性的矿产基地,进行资源的跨地区调配;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等。

六、对我国自然资源的几点思考:  

1、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1)加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立法与执法。

(2)发挥经济手段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调节作用。如提高水价。

(3)加紧对自然资源的核算研究,完善经济核算体系。

(4)依靠科技进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拒绝拼资源)。

(5)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自然资源的措施。

节约用水,发展节水技术,建立节水型社会,防止水污染;

合理利用土地和管理土地,防止土地退化,维护“生态安全”;

植树造林,保护天然林,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节约矿产资源,走绿色矿业之路,防止“资源危机”;

发展洁净能源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

发展生态农业,维持“食品安全”、“餐桌安全”和生态平衡,防止土地退化;

实施资源的跨地区调配,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七、西气东输  

1、西气东输基本情况

2000年3月,西气东输前期工程宣布正式启动。一期主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贯穿9个省区,最终到达上海市区。

管道全线穿越的主要是戈壁、沙漠、平原,地势平坦,交通发达,便于施工。施工相对困难的是三次跨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还要穿越吕梁山和太行山,工程最困难是河网密集,铁路、公路密集的华东地区。

2、中国的能源现状和“西气东输”的必然性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在一次能源中,煤炭比重过高,天然气所占比重很小,所以加大天然气的比重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之一。

我国天然气的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但天然气分布很少,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供大于求。

3、“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①对于全国来说,可以扩大国内需求,促使中国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获得进一步调整,使资源得到了合理有效的配置。

②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可以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结构的调整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还可以带动并加速当地的城镇建设,给当地居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也有利于吸引外地人才。

③对于管道所经地区,一是管道投资和投资后的经济效益可以给当地带来丰富的收益,“西气东输”主干道贯穿9个省、市、自治区,除了555多亿元的主干道投资外,西部气田和沿途城市内部管网的投资额将突破1000亿元,成为投资密集的大市场;二是管道沿线可以就近使用天然气来发展化工、钢铁、水泥等,从而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④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来说,东输的天然气主要用于发电、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和化工原料等。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利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4、输气线路的思考:

①主干道经过9个省市。促沿线省市经济发展(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

②路经城市是路线所考虑的经济因素(促进沿线城市经济发展)

库尔勒→哈密→靖边→郑州→南京→上海

③路经地区自然地理特点:气候,自然带,地形,生态。

a、三跨黄河,一渡长江

b、河西走廊

c、翻越吕梁山,太行山

d、河网密集,铁路、公路密集的华东地区(工程最难)

5、西气东输例题:读下图,完成以下各题。

①“西气东输”主干管道西起轮南油气田,它位于图中A所表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到B表示的 上海 ,C处的  塔里木  盆地,D处的 柴达木 盆地,E处的 川渝(四川)盆地与陕甘宁等地的天然气田,为“西气东输”提供了丰富的气源。

②“西气东输”主干管道经过F处(西北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是 河西走廊 。G处是当前我国重点开发的以 山西 (省级行政区)为中心的能源基地。

③天然气按其来源和形成,应属于来自 太阳辐射 的能量。

④进一步开发西部天然气,对西部地区开发的主要意义是: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加速当地城镇建设,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

⑤“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发展的主要意义是:有利于东部地区能源压力减轻;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有利于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关产业的拉动;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经济优势的进一步发挥等。  

  第六章  中国人文地理  

复习目标: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畜牧业和水产业。

    中国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

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复习方法:地图分析法

复习过程与分析:  

一、中国农业:  

1、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①九大商品粮基地

小麦: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水稻:江汉平原、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也有小麦)、

珠江三角洲

思考:a、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优势:地形平坦,广阔,适宜机械化作业;土地肥沃;有一定的土地后备资源;人少地多,商品率高;工业基础好,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b、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商品粮基地的衰退原因:  

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使其耕地减少,使其向“郊区型”农业转化;人口增长,粮食商品率的下降;其他商品粮基地的发展。  

②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

南疆(优质长绒棉):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棉花纤维长,质量好;降水少,棉花病虫害少;灌溉便利。

③油料作物分布:

花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油菜: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但出现“北移南迁”

④糖料作物分布:

甘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台,粤,桂,闽,滇,川)

甜菜:喜温凉,耐盐碱和干旱,生长期短(黑,吉,内蒙古,新)

2、中国出口农业产品基地(出口给港,澳,台,日,韩)

①有利条件:沿海、出口方便;农业基础好。

②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

③主要出口农产品:花卉、蔬菜、水果、鱼、肉、蛋奶。

3、中国的桑蚕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

4、中国的畜牧业:

①畜牧业概念:靠放牧或饲养牲畜而取得产品的生产部门。

②分类:牧区畜牧业(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农耕区畜牧业。

③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呼伦贝尔草原(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伊犁马,新疆细毛羊;青海牧区——青海牦牛;西藏牧区——藏绵羊,藏山羊,西藏牦牛。

思考:我国牧区畜牧业现状和发展方向:(参照草地的破坏与保护)发展现代畜牧业。  

5、中国的水产业:

①水产业的概念: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采集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

②分类:淡水产业(我国南方湖区因地制宜、退田还湖,调整农业结构);海洋水产。

③我国海洋水产优越的自然条件:

a、大陆架宽广,水浅,水温适宜;

b、大量河水汇入海洋,带来有机质和盐类;

c、沿海有寒暖流交汇。

④我国海洋水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问题:天然捕捞多,人工养殖少;过度捕捞,技术落后;海洋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破坏。

对策:①禁止过度捕捞,推行休渔期;②提高技术,发展远洋捕捞;③调整结构:发展增养殖业;转产转业;④治理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环境。

二、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工业基地图中分析)

   

沪 宁 杭  

京 津 唐  

辽 中 南  

珠江三角洲  

工业中心  

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常州、无锡  

北京、天津、唐山  

大连、沈阳、鞍山、本溪、托顺、辽阳  

广州、深圳、珠海  

资源概况  

能源与矿产缺乏(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煤(开滦),铁(迁安)石油(华北油田),盐(长芦)  

煤(阜新)铁(鞍山、本溪)石油(辽河油田)  

农产品资源  

能源缺乏  

工业部门  

汽车、机械、轻纺、电子、化工  

钢铁,化工,机械,轻纺  

钢铁,造船,化工  

食品、服装、家电、玩具  

特  点  

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最高效益最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我国南部重要的轻工业基地  

发展的  

优劣势分析  

地理区位好(沿海,沿江水陆交陆便利)农业基础好;经济腹地广:人口密集,人才集中,技术先进;工业基础雄厚。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能源不足(西电东送),水资源不足(南水北调)  

问题:①能源不足,水源不足  

②结构单一,技术落后  

③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临港、澳的区位;侨乡;人口密集。  

农业基础好,对外交往历史早。资源缺乏(西电东送)  

发展方向(经济结构调整)  

①结构轻型化  

②发展高技术产业  

③第三产业(金融,信息)  

①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钢铁;②高技术产业;  

③向节水型方向发展;④第三产业。  

①经济结构调整  

②更新设备,加强技术改造(类比鲁尔区进行分析)  

出口为主的加工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思  考  

①宁波的发展(纺织)  

②临太湖(苏州,无锡)  

③舟山渔场  

①秦皇岛  

②渤海海洋污染  

③天津海洋化工  

①盘锦的石油工业  

②大连的造船工业(良港)石化工业(大庆→大连输油管)  

①与港澳的经济联系(优势互补)  

②深圳的旅游业的发展(城市特点)  

   思考:长江三角洲能源不足问题?如何解决?  

①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轻型化,集约型。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科技。  

③能源、资源调入(加强与中西部的联系)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④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提高能源调入能力,港口、铁路、公路——现代化。  

⑤建设核电站。  

三、对长江工沿沿岸工业地带的有关思考:  

1、主要工业城市:攀枝花、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2、主要工业部门:攀枝花(钢铁);重庆、宜昌为中心的电力;武汉的钢铁,轻纺。

3、发展的区位条件:矿产和水力丰富(有色金属,三峡,噶州坝);工农业发达;人口多,有多层次的劳动力;水陆交通运输条件得天独厚,跨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互补明显。

4、发展方向:水电,有色金属,化工,轻纺,机械,钢铁,电子多种工业方向发展。

5、上海对长江沿岸工业地带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体现在:

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

6、长江沿岸地带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①森林破坏,水土流失(退耕还林,保持水土)

②围湖造田,洪涝灾害(退田还湖,疏通河道,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③工业废水排放,河流污染严重(工业结构调整,治理水污染,加强环保)

7、长江沿岸的主要矿产地,农业生产,旅游资源

①矿产地:铁矿:攀枝花、大冶、马鞍山。

有色金属(铜、铅、锌、锑、钨):湖南,江西,安徽

②农业生产:商品粮棉基地(水稻),油菜,油茶,茶等经济林木,淡水水产。丘陵山区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③旅游资源:九寨沟(四川),都江堰。

长江三峡,黄鹤楼,岳阳楼,张家界,庐山(江西)黄山,九华山(安徽)

8、如何解决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的能源和资源缺乏的问题?

四、中国的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地图中分析)

 1、主要铁路干线:

“六纵”:京哈,京广,京沪,京九。

焦枝——枝柳,宝成——成昆。(宝成线穿过秦岭)

“四横”:京包——包兰,陇海——兰新,沪杭——浙赣——湘黔——贵昆。

思考:铁路建设发展快,注意以下铁路线路:  

①南昆线(电气化铁路)  

②粤海铁路  

③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拉萨)  

④渝怀线,洛湛线。  

2、主要铁路枢纽:

北京,成都,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此外注意:宝鸡,商丘,怀化,贵阳)

3、主要内河航道和重要河港:

①长江航道(黄金水道):重庆,武汉,南京。

宜宾(四川)——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

②京杭运河航道:现今:杭州——济宁(山东)

③珠江航道:常年通航里程仅次于长江。(注意:货运量仅次于长江的是京杭运河)

西江是珠江水系主干,广州是珠江水运中心。

④松花江航线:哈尔滨是最大河港。冬季,松花江结冰期长达3个月以上。

4、中国的海洋运输和主要海港。

①我国是世界海运大国之一:

地理分析:海岸线长

历史分析:郑和下西洋

a、航线图:

b、到达地区:东南亚,南亚,非洲东海岸,西亚;

c、货物与商品:丝绸,瓷器,茶叶。

②现代沿海航线:北方航区:以大连和上海为中心(向南运煤);南方航区:以广州为中心。

③远洋航线:东行航线——日本,美洲;西行航线——东南亚,南亚,非洲,欧洲;

南行航线——东南亚,大洋洲;北行航线——韩国,俄罗斯远东沿海港口。

④重要海港(进出口岸):上海*,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宁波,广州*,湛江。

思考:其中*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中重要对外贸易口岸;秦皇岛为煤炭外运港口。  

五、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品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1、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①周围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服务区;

②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

2、中国主要的商业中心:

①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2010年,上海“世博会”)

②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深圳、重庆、西安。

3、中国主要进出口商品:

出口:纺织品、服装、日用工业品、机械、化工产品、大米、茶叶(还有煤)。

进口:钢材、机电产品、化肥、汽车、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

思考:1、中国开始大量进口石油。  

2、这些进口商品的主要贸易国家。(见地图)  

3、中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80%以上。  

4、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①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美国,日本,韩国,西欧和东南亚。  

②香港的转口贸易。  

5、中国沿边地带与邻国的边境贸易发展迅速。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  

6、中国与俄罗斯,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明显。

   第七章  中国的区域分析  

   第一节  北方地区  

   复习目标: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灾害防治的关系。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复习方法:地图分析法

复习过程与分析:  

一、位置与范围  

1、大致在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

2、范围:东北三省

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宁夏东南部和苏、皖北部。

思考:①洪泽湖的位置:南,北方分界处。

②长城以北不属本区。

③重要经纬线及穿过区域。

110°E:内蒙古高原,阴山,河套平原,黄河,长城,黄土高原,渭河平原,秦岭。

120°E:大兴安岭,渤海,山东半岛,黄海,江苏。

35°N:渭河平原。

36°N:兰州,黄土高原,汾河平原,太行山,青岛。

④陕、甘、宁、新、青等属于我国按经济特点划分的西部地区。

二、旱地为主的耕作业  

土地景观

开发历史

主要农产品

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黄土地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悠久

冬小麦,棉花(华北平原)、谷子、花生

1、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2、节水技术的推广

3、水、旱灾害与水利建设

4、华北平原中、低产田(盐碱地、风沙地、涝洼地)改良

黑土地

(东北平原)

较短

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亚麻、水稻

1、黑土地的土壤肥力的保持

2、沙漠化

3、水、旱灾害的防治

4、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5、湿地保护

三、温带果园  

1、温带水果:

①品种:苹果、梨、杏、柿、葡萄。

②主要分布: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黄河故道。

 2、山区人民的致富之路:果树栽培(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枣,栗,核桃。

果品卖难的思考:①科技兴农:优良品种,提高栽培技术  

②加工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③研究市场  

四、森林宝库  

1、东北林区:是我国天然森林宝库,最大林区。

2、品种:红松,兴安落叶松,白桦,紫椴。

3、分布: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4、东北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

(人工栽培和饲养已普遍推广)

5、森林资源的合理采伐和保护:

科学砍伐:轮伐和间伐,砍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

五、兴修水利,防治水患:(在某区域分析题境中)

1、主要水患河流:黄河,海河,淮河,辽河。

2、历史上水旱灾害多发地区。

原因:①春季少雨,导致旱灾;

②7、8月雨水集中,且常以暴雨出现,引发洪灾;

③流水不畅:海河:扇状水系,下游淤塞,流水不畅;

黄河:下游“地上河”,易决口;

淮河:地势低洼,流水不畅。

治理措施:

黄河:上游:兴修水利,发电,灌溉;

中游:保持水土,(植树种草,打坝淤地,兴修梯田)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下游:加固堤防,冲淤;

中下游:建立分洪,蓄洪等水利工程。

海河,淮河:各大支流上修建水库;

中游筑蓄洪工程;

下游疏通河道挖掘入海新河。

六、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注意环渤海)

1、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图中记忆)

 煤:各省都有,山西为最;

铁:辽宁鞍山,河北迁安;

石油:大庆,辽河,胜利,华北,中原,渤海海上油气田。

(思考:大庆石油面临枯竭)

2、两大工业基地:

东北: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华北:京津唐工业基地;

七、北方传统居民:注意防寒保暖。(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特点:土坯垒墙,室内砌炕。(冬季寒冷干燥);

黄土高原挖窑洞居住(即节省建材,又冬暖夏凉)

2、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八、北京:  

1、世界最早的城市之一,战国燕、金、元、明、清等王朝在此建都。

2、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城市。

3、位置: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西面有属于太行山的西山,北面有燕山。

4、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天坛,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5、能源和水资源不足,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的获益城市。

6、工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调整:

节水型,节能型,污染少的工业;

高科技产业(有科技,人才优势);

发展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第三产业。

7、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北京城市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古城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

思考:其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  

8、地面沉降。

9、城市防护带。

第二节  南方地区  

复习目标: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主要城市;

复习方法:地图分析法,专题问题综合分析法

复习过程与分析:  

一、位置和范围  

1、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2、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区。

思考:①有西藏属于西南地区一说。  

②图中观察: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南部属南方地区。  

3、面积占全国255,人口占全国55%。

4、30多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贵、川、湘、琼。

思考:重要的经纬线:  

105°E:大巴山,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110°E:巫山(长江三峡),雪峰山,雷州半岛,海南岛。

23°26′N: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30°N多: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地区

二、自然地理特点:  

1、地形: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2、地质地貌: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

花岗岩地貌——黄山,庐山

断块山(地垒)——庐山

3、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4、平原地区湖河众多。

三、丰富的资源  

1、水资源丰富:①降水丰富;

②“南水北调”

③珠江流域水污染与水质性缺水。

2、水能资源:水量充沛,地势落差大。(三峡,葛洲坝)

3、有色金属:铜,钨,锑(锡矿山),铝土,铅锌(水口山),钛(攀枝花)

4、旅游资源:气候,地貌。(庐山,黄山,九寨沟,武当山,云南,贵州,广西)

四、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1、温暖湿润的气候。

2、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丰富。

3、农作物一年二熟——三熟,水稻、油菜为主。

五、经济作物和水果。  

1、亚热带,热带品种为主。

2、经济作物:油菜,甘蔗。

3、经济林木:油茶(木本油料),茶,油桐,橡胶,樟,漆,竹,杉等。

4、亚热带,热带水果:柑桔,荔枝,香蕉,椰子,菠萝。

六、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1、“紫色盆地”名由:气候温暖,多雨→泥沙中含Fe,Al的矿物被氧化。

                        紫色砂岩,页岩

                        紫色土(肥沃,富含P、K等)

2、四川盆地物产丰富(“天府之国”)的原因

 ①土地肥沃。

②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灌溉便利。

③地形较平坦,低矮丘陵易筑梯田。

④山区多经济林木。

⑤悠久的农耕历史(都江堰灌区,桑蚕最早)。

3、红壤的性质及其改良。

 ①红壤有机质少,酸性,粘重,含Fe,Al较多。

   高温多雨环境中发育而成,贫,低产。

②改良:搞好水土保持,施有机肥。

补充熟石灰;改良土壤结构。

③平原地区肥沃的水稻土。

青灰色富含有有机质,肥沃;

人工长期培育而成。

七、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  

1、长江流域水灾加剧的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陡坡开荒→  水土流失→河湖淤积严重;

                     流域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围湖造田→蓄洪能力下降。

2、范围:9省一市。

3、工程价值:防止水土流失,保护长江;

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促进农业发展。

思考: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的重大意义:  

①因地制宜,有效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②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保护长江;

③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减少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地质灾害,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促进农业发展。

八、南方传统民居特点:适应自然环境的人文景观。  

注意通风散热(梅雨和夏季高温)

屋顶坡度较大(便于雨水流泻)

我国东南沿海民居低矮,坚固(防台风)。

九、上海。  

1、我国最大城市,经济中心,商业中心,重要出口基地。

前景:发展成为国际性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

2、上海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或区位因素)。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长江入海处,我国大陆沿海的中间位置。

②交通发达:水陆交通枢纽(海运,内河运输,铁路,航空)

③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部门齐全,技术水平高。

④雄厚的科技力量。

⑤经济腹地广阔:长江流域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农业基础雄厚。

3、浦东新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①促进上海经济发展;

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利于把上海建设成国际性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

②带动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使上海的“龙头”作用尽一步发挥。

第三节  台湾省  

一、位置和范围:  

1、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等岛屿。

2、重要经纬线:120°E,23°26′N。

3、图中填绘:台湾海峡,东海,太平洋,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

4、23°26′N地形剖面图:(见课本上的图)

思考几个问题:①地形特点:西部平原和台西丘陵,台湾山脉。

②回归线西侧海岸利于海盐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a、海岸沙滩广布,地形平坦;

b、回归线附近,日照充足蒸发旺;

c、台湾山脉背风坡,雨日较少。

③东侧地形雨的成因。

④森林资源丰富的原因: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山地广,山地垂直气候显著,森林树种丰富。

⑤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

⑥经济特点;

⑦等降水量线的一般规律及原因;

a、东侧降雨多,西侧少;b、东侧密集;c、线与台湾山脉大致平行。

⑧思考台湾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⑨台湾人口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⑩台湾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

11台湾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战略意义。

12台湾的河流特点及成因。

13台湾岛多地震、火山的原因。

14台湾多奇石的原因。

15台湾森林树种丰富的原因。

16台湾的山地垂直自然带。

17台湾铁路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18高雄港口的有利区位条件。

19台北城市的区位因素。

20台湾与大陆省区比,农业发展的优劣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5、面积与人口:36000平方千米。

人口:2千多万,我国人口稠密省区之一。

二、重要历史:  

1、明末(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

2、清(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3、中日甲午战争后,自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达60年之久

4、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归还给我国。

三、台湾岛  

1、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2、隆起年代较晚,多火,地震(七星山——活火山)(大陆岛)

3、山多,河短,水急,水力丰富。(浊水溪,日月潭(湖))

四、“宝岛”的丰富资源:  

1、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很多;

①“亚洲天然植物园”的思考:

a、气候温暖湿润(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山地地形使垂直地带性明显,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森林树种丰富。

②樟树最为著名,樟脑产量世界第一。

2、农作物和水果:水稻、甘蔗、茶叶、热带和亚热带水果。

3、矿产资源丰富:金、铜(北部);        石油、煤、天然气(西部和浅海)

4、水产和海盐:浅海广阔,鱼类丰富,布袋盐场。

5、旅游:阿里山,日月潭。

五、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业经济体系)

纺织,电子电器,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居重要地位。

六、人口、民族、城市。  

1、人口密度大(>500),多分布在西部平原。

2、居民以汉族为主,其次是高山族(>40万)。

通用普通话,闽南话。

3、城市多在西部,主要有台北,高雄。(背图中位置)

台北——是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市,有铁路北通基隆港,南通台中、台南、高雄。

高雄——台湾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和最大海港。

思考:台湾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铁路交通(河口很少有大城市——河流短急,水运不利。)   

第四节  西北地区  

复习目标: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

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一、位置和范围:  

1、大兴安岭以西,长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

2、面积占全国30%,人口仅占4%

3、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思考:重要经纬线:85°E,90°E,100°E,120°E,40°N,50°N。  

重要区域经纬网:河西走廊,呼伦贝尔大草原(高原)。  

河西走廊:思考:①青海湖(“岛屿”——鸟岛(候鸟))

②河西走廊农业发展与灌溉水源;

(祁连山冰雪融水)

③黑河流入内蒙古高原;

(内流河,下游的季节河)

④金昌镍矿;

⑤西气东输主干道经过;兰新铁路经过;

⑥酒泉。

呼伦贝尔草的思考:①大兴安岭

②草原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煤炭、城市)

③三河马,三河牛,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④中、俄、蒙古三国国界处,满州里的边贸。

⑤外流区。

⑥该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经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⑦呼伦贝尔市生态城市建设。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水源是限制其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1、成因:深居内陆,山岭阻隔。

思考: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对夏季风的阻隔。

2、地表景观:

①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思考:风力作用:a、风蚀作用(内蒙古高原,山地);  

b、风积作用(盆地,高原低地)。  

②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半荒漠)——荒漠。

思考:呼伦贝尔草原  

内蒙古高原西部多是戈壁,沙漠。  

③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思考:内流河:塔里木河,弱水;外流河:呼伦贝尔草原区河流。

④人文景观: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多呈带状或点状

带状:铁路沿线,黄河沿岸;

点状:沙漠绿洲。

三、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参见中国畜牧业)。  

四、灌溉农业:  

1、利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农业。

2、主要分布:(在地图中指示)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河水

河西走廊——祁连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新疆山麓绿洲——冰川融水,塔里木河,地下水。

3、主要农产品:小麦,长绒棉,瓜果,甜菜(内蒙古,新疆)

4、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劣势条件:

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瓜果甜)

劣:水源不足

思考:a、新疆棉花优质的原因:  

      ①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棉花纤维长,质量好。  

②灌溉水源充足。  

③降水少,棉花病虫害少。  

b、坎儿井:①坎儿井将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汇到地面,不仅使用水方便,而且可大大减少蒸发损失。  

②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新疆各族人民利用水资源的智慧的结晶。(地下水渠减少水分蒸发损失,坎儿井是在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水资源缺乏环境中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③坎儿井的优点:自流,流量稳定,经济效益高。  

   五、丰富的资源:  

1、能源:煤,风力,太阳能(牧区有发展前途的新能源)

2、丰富的矿产:煤——内蒙古,新疆

(在地图中指示)

石油天然气——新疆:克拉玛依,塔里木盆地;

甘肃:玉门油田。

镍——甘肃金昌

稀土、铁——内蒙古白云鄂博

思考:①河西走廊有哪些矿产?

金昌镍矿;玉门石油;镜铁山的铁矿。

②西北地区矿业开采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3、丰富的草场资源。

六、主要的交通线路,城市与工业中心  

1、铁路:沿黄河谷地延伸包兰线;沿有草绿洲:兰新线;

南疆线(吐鲁番——库尔勒——喀什)

2、航空:乌鲁木齐

3、主要工业城市:包头(钢铁);玉门(石化);金昌(冶金);乌鲁木齐(石化,纺织)。

七、西北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丰富的草场资源——畜牧业及其畜产品加工工业;

暖热的气候——特色农业:长绒棉、瓜果;

丰富的矿产——冶金,西气东输;

边境线长——中俄,蒙古,中亚的边贸;

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天山,沙漠奇景;

人文——敦煌,少数民族风情。

思考: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2、劣势:①水资源不足,限制了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

(对策:a、合理利用管理;b、兴修水利,改善灌溉;c、发展节水农业)

②生态脆弱,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对策:a、退耕还草,合理利用草场,发展现代畜牧业;

b、植树种草,治理沙漠;

c、矿业开采和工程建设注重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

d、合理利用水资源,禁止过度引水灌溉,防止沙漠化。

③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

④科教、文化发展缓慢。

⑤资金不足

思考:试给我国西部大开发提几点合理建设。(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青藏地区  

  复习目标: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

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城市。

复习过程与分析:  

一、位置和范围:  

1、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2、西藏和青海;还包括四川西部。(云南,新疆很小一部分)

3、重要区域与经纬线:(图中指标)

      30°N,                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湟水谷地

 95°E,100°E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拉萨。

二、人口与民族  

1、面积占全国25%,人口不足全国1%。(全国西藏人口密度最小,不足2人/km2)

2、藏族(喇嘛教)

三、“高寒”的自然景观。(海拔高、空气稀、气温低、冻土广、阳光强、风力大)

1、雪峰连绵,冰川纵横,大河源地。

2、藏北高原波状起伏,高原东部山高谷深。(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藏羚羊)

3、湖泊星罗棋布(有外流湖,但大多为内流湖)

4、农田,村镇,城市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雅鲁藏布江谷地——拉萨,林芝;

湟水谷地——西宁。

四、高原农牧业:  

1、青藏牧区:我国高寒牧区,耐寒的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适应高寒,缺氧,低压)

2、喜温凉的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

思考:①高产、高质的原因:日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养分积累;  

②但其热量不足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原农业的优劣势)

3、主要农业区: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河谷农业)

因为:地势相对较低,热量相对较高,土壤相对较好,灌溉便利。

4、藏药——高寒植物

五、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1、降水丰富,(地形雨,西南季风),湿润,亚热带。

2、雅鲁藏布江:印度洋水系,水力丰富。

3、森林资源丰富:山地垂直自然带显著。

六、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1、丰富的能源:①水能:黄河上游:龙羊峡,李家峡(青海);

雅鲁藏布江:不利于大力开发。(地势陡峻生态脆弱, 交通不便)

②太阳能丰富(拉萨——“日光城”)

原因:海拔高,云层薄,天气晴朗。

③地热资源丰富:羊八井地热发电站。

2、聚宝盆——柴达木盆地(钾盐,煤,石油,铅锌)

①察尔汗盐湖——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

②冷湖油田。

③鱼卡煤矿。

④锡铁山的铅锌。

七、交通运输:  

1、公路:是现今主要交通;交通不便的原因: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多冻土。

有青藏,川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

2、铁路:①兰青线(兰州——西宁)

②青藏线:北段:西宁——格尔木(已建成);

南段:格尔木——拉萨

③青藏铁路的意义:

a、改善青藏高原交通,利于青藏高原资源开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青藏地区经济发展。

b、加强了与藏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  

c、对建设边疆巩固边疆具有深远影响。

④青藏铁路建设需要克服不利因素:

a、高寒缺氧给施工造成困难;

b、高原冻土受气温变化的影响使地面沉陷;

c、脆弱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思考:青藏铁路的建设中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该区脆弱的生态?  

a、严格保护沿线植被,做好植被恢复工作。  

b、在野生动物出没地段,修建迁徙通道。  

c、施工人员生活废弃物集中处理。  

d、在施工中尽量使用太阳能,减少对高原环境的污染。  

3、航空:拉萨至北京,成都,西宁,广州,昆明。

八、科研和旅游宝地:  

1、科研:地质,地貌,植物,气候。

2、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高原风光——雪山,草地,湖泊,峡谷。

藏族民族风情,宗教文化与建筑。(布达拉宫)

思考:①西藏发展的优势条件:高寒农牧业;藏药;旅游业,能源。

②对西藏发展提几点建议:

a、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高寒农牧业,藏药,旅游;

b、经济开发中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c、加强西藏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d、加强边贸(中尼)。

思考:区域分析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

①重要经纬网,海、洋名称。

②区域中显区域特征的地理事物的特殊经纬线。

2、区域的显著地理特征:

①主要优势,劣势及对策

②标志地理事物:山,河,湖,铁路,城市,国界,区界,海岸线。(小亮点)

3、注重联系:

①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人文地理要素之间,以及人文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②与现实时政,经济发展的联系。

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工程建设,能源,周边关系。

4、两个理念:(给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①因地制宜

②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一、香港  

1、位置:广东省珠江口东侧,毗邻广东省深圳市。

2、组成: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以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

面积1000平方千米,人口570多万(1991年)

3、香港发展转口贸易(自由贸易)的有利的自然条件:

①香港北靠祖国大陆,南近东南亚,是大平洋至印度洋航线上的重要港口。地理位置优越。②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维多利亚港),有便利的海运和航空运输。

4、香港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国际重要的自由港,航空港,金融中心,国际信息中心。

5、香港的主要经济:第三产业。

①贸易,金融(成就其自由港的主要因素)

②加工工业:成衣,电子电器,塑料制品,纺织,钟表,玩具。

(逐渐向内地转移)

③旅游业(购物旅游为主)

6、香港与珠三角经济关系思考: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①香港以转口贸易、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闻名,珠江三角洲农业发达,工业发展迅速,这二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②香港拥有充足的资本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可有力地促进与其毗邻的珠三角的经济发展。

③珠三角具有良好的农业基础,物产丰富;发展空间大;人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对香港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推动作用。

7、香港与大陆的贸易:

从大陆进口:工业原料,燃料

(煤、石油、工业原料、淡水、副食品、建筑材料)。

出口:工业制成品。

8、 1997年7月1日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三、澳门  

1、位置:珠江口西岸,毗邻广东省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与香港相望。

2、组成:由澳门半岛,     仔岛,路环岛组成。

思考:澳门填海造陆的原因:(澳门国际机场)  

自然原因:海域多浅滩;(可行性)  

人文原因:人多地狭,人地矛盾突出。(必要性)  

3、人口密度大。面积16平方千米,人口为41万(1991年)

4、经济支柱:旅游业,博彩。(以赌场收入维持其经济的旅游城市)

5、大陆与香港对澳门经济发展的影响:游客客源地。

6、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7、发展历史:

明代:我国南方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帆船运输时期)

旅游城市的兴起原因:澳门附近海域水浅;

                   现代海洋轮船运输兴起。

启示:某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方法:

   

例:长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武汉的城市区位优势有哪些?

      1、农业发展条件      气候   气温、降水                 历史

                         水热配合           人文    政策

自然   水源                              基础

      土壤

2、交通条件:内河,铁路,公路,海运、航空;

在全国或区域中的地位。

3、地理区位:在全国(如临海优势,经济腹地广阔等);

与某国接壤或邻近(利于边贸或旅游)。

4、资源:矿产,能源,旅游资源。

5、科学技术与人才,劳动力。

6、行政中心(政治)。

第八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复习目标: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复习方法:地图比较分析

复习过程与分析: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  

综合地貌和气候两大要素。

思考:地貌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两个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  

二、三大自然区分析: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原区

范围

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

青藏高原

三大平原,二大高原,一大盆地,(东南)丘陵在二、三级阶梯上

高原、山地、盆地、海拔高、差别显著在二级阶梯上

有世界高大山脉海拔高

在一级阶梯上

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多,集中在5—9月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温差大,大风天气多(暖温带光热充足)

高寒,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热量不足,气温日较差大

植被

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

大部分为荒漠,有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土壤

多为林下发育,淋溶性强

有机质含量低,盐分高

土层薄,发育差

河流

外流河,多大河,雨水补给为主

多内流河,短小,多咸水湖,雨水、冰雪融水补给。

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有许多大河源地,多冰川,湖泊

①广泛,深刻,主要农耕区

②适合人类活动(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

影响小,不如东部,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有绿洲农业、牧场

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以畜牧业为主,河谷农业。

三、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①地形:平原广布,三面环山的马蹄形结构。

②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中温带,寒温带)

③地表景观: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草甸草原为特色。

④土壤:黑土。

⑤农作物:春小麦,一年一熟(玉米、大豆、亚麻、甜菜)

⑥价值: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

2、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①重要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T1月=0℃)

②地形:平原和高原为主(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③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暖温带)

④景观:落叶阔叶林为主

⑤农业:冬小麦,水分不足,旱作为主,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

3、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①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有长江中下游平原。

②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③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④土壤:红壤

⑤农业:水分有余,全年都可生长作物,水田为主,一年二熟或三熟。

4、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①范围小:一般认为:云南南部,雷州半岛,海南省,台湾南部。

②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③植被:常年青绿,季相变化不明显

④土壤:淋溶强烈(高温多雨的原因)

⑤农业:全年都是生长季,作物一年三熟。

可人工栽培橡胶、可可、咖啡、椰子、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

中国区域的综合思考  

北方地区  

一、东北区  

1、重要经纬线:(125°E,45°N)

2、地形:辽东半岛的等降水量线。

  3、河流    跨国界的河流

国界线上的河流

4、中国最北,最东两端点。

5、农业: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主要生态问题和保护措施;为什么要退田还沼。

6、主要矿产资源:石油、铁矿、煤。

7、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8、跨渤海海峡铁路建设。

9、接壤的国家与边贸的发展。

10、大庆、盘锦与大连炼油工业,石化工业的区别。

11、湿地与候鸟。

12、为什么森林火灾多发生在秋、冬季节?

  二、华北平原  

1、重要经纬线:(120°E,40°N)(115E°,35°N)

                  资源:油气、渔业、化学(海盐)

2、渤海的思考   海盐生产的有利条件

               污染严重(来源和原因)

3、山东半岛的地形雨

4、气候

  5、河流: 水文特点

治理

  6、农业发展  三大障碍

台田农业

  7、南水北调   华北缺水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郑州

8、秦皇岛,黄骅港,日照,煤炭外运港口。

  9、京津唐工业基地   优、劣势条件

发展方向

    10、北京    城市职能

发展方向

生态防护带建设

南水北调的影响

首钢搬迁

地面沉降

           奥运会给北京城市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环渤海地区  制约因素:水源紧张,污染严重

蓬莱——长岛——旅顺“南桥北隧”公、铁交通线

   优势条件:

12、天津(天津发展海洋化工的有利条件;天津港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三、黄土高原  

1、重要经纬线:(110°E,35°N)

  2、地形  黄土高原

太行山的走向

渭河平原的成因

秦岭

  3、煤    分布

外运

西电东送(对山西的利弊分析)

  4、陕西省  形状、位置

地形、气候

资源:煤、天然气、旅游资源

发展的优劣条件分析

5、黄河中游段的水文特征

6、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最大的生态问题;矿业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7、北方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

南方地区  

一、华中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1、重要经纬线(110°E,30°N)

2、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和主要地形

3、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

4、水能与有色金属矿

  5、三峡水利工程  位置

综合效益

6、丹江口水库的大坝加高与南水北调中线

7、低山丘陵区的农业发展(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立体农业;退耕还林;小水电开发)

8、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

9、十堰“二汽”的部分搬迁

10、武汉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

11、淮河水污染,淮河洪涝灾害。

12、主要旅游资源(庐山的成因,武陵源出现的问题)

  二、江浙与上海  

1、重要经纬线(120°E,30°N)

  2、京杭大运河  兴与衰

南水北调东线

3、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优、劣势分析,发展方向。

4、西电东送与西气东输

5、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郊区农业与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

  6、上海  城市职能

浦东新区的开发

城市问题及对策

产业结构升级

7、舟山渔场与舟山的海水淡化工厂

  8、钱塘潮  壮观的原因

治理

潮汐发电

9、宁波的石油工业和纺织工业。

10、太湖平原全国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11、我国核电站分布有何规律?其原因是什么?

12、解决长三角能源不足的办法?今后的重点应放在哪些方面?

13、西气东输对上海的环境改善有哪些积极影响?

14、为减轻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应在哪些方面展开科技创新?

三、台湾  

1、重要经纬线(120°E,23°26′N)、海洋、岛屿

2、台湾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

3、地形特点与地形与降水的关系

4、河流的特点及其原因(水文特点、水系特点)

5、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倾斜)

6、气候、地形与森林树种丰富的关系,气候资源优势的表现?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

7、台港与大陆省区的农业差别(优势与劣势)

8、铁路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9、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

10、高雄港口的有利条件

11、布袋盐场的位置及其成因

12、台港的经济特点

13、台港与大陆经济关系的思考

14、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15、台北城市区位因素

16、台湾人口分布的特点

17、台湾岛的成因及类型

18、台湾海峡的成因

19、台湾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0、台湾多奇石的原因

   四、西南地区  

1、重要经纬线(105°E,30°N)

2、四川盆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盆地地形与气候的关系。

3、三峡水利工程对重庆航运的改善。

4、贵州、广西、云南发展的优、劣势条件分析

5、贵州建设成能源大省的有利自然条件、意义

6、给广西的发展提几点合理建设

7、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开发与保护

8、渝怀铁路建设的不利条件和意义

9、昆明四季如春的原因

10、九寨沟旅游资源的保护

11、云贵高原的水系特点(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12、中缅石油管道

13、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14、金沙江水力开发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五、广东、港澳、海南  

1、重要经纬线(110°E,20°N)

2、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条件及发展方向

3、珠江三角洲能源不足的解决办法

4、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关系

5、海南气候资源优势的表现,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有哪些?与台湾农业相比较有哪些优势?

6、海南岛的地形特点以及与河流的关系,地形与气候的关系。

7、南海的主要资源,战略地位,开发南海的意义。

8、领海,专属经济区的概念。

9、澳门机场填海造陆而成的原因。

10、珠江三角洲的水污染严重,珠江口的赤潮和珠江咸潮。

11、珠三角与“泛珠三角”其他地区的经济关系。

   

青藏地区  

   

1、重要经纬线(90°E,30°N),(100°E,40°N)

2、青海湖

3、柴达木盆地的资源(钾盐,油气)

4、河谷农业与高寒牧业(分布,特点,原因)

5、青藏高原的科研价值

6、西藏无煤的原因

7、西藏的优势能源

8、藏药与高原气候的关系

9、青藏铁路(线路,意义,不利因素,施工中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为保护生态,建设设计上考虑了哪些问题?线路设计)

10、雅鲁藏布江(水文特点,大峡谷成因,降水丰富原因,水力开发的不利因素,大力开发水电的危害)

11、喜马拉雅山(成因,外力作用形式,自然带,恶劣天气、高度思考。)

12、青藏高原生态脆弱的原因。

13、西藏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西藏发展旅游业的不利因素。

14、西藏今后的旅游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

15、青藏地区农田、村镇、城市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16、西藏位于板块的交界地界,但火山活动少,其原因是什么?

17、给西藏的发展提几点合理的建议。

   西北地区  

   1、重要经纬线(120°E,50°N),(90°E,40°N)

2、呼伦贝尔草原:河流,湖泊特点。

资源(煤,草场资源)

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满州里

3、贺兰山对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作用

4、河西走廊

5、坎儿井文化景观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协调

6、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的油气

7、过度引塔里木河水灌溉的危害

8、新疆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新疆大力发展棉、瓜果种植的条件分析。

9、新疆石油加工工业的发展

10、中哈石油管道

11、新疆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中国人文地理的思考  

   

1、中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

2、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为主,对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3、中哈石油管道   线路

意义

4、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实国情分析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5、中国石油储备基地分布在沿海的原因。

6、当前,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应采取哪些措施。

7、我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8、我国土地资源。

9、水电站建设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

10、我国的退耕措施与粮食增产相矛盾吗?

11、中国与欧盟之间,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中俄贸易。

12、中国从波斯湾进口石油与从缅甸实兑到云南昆明石油运输通道建设。

  13、中部崛起   区位优势:承接东西,贯通南北,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主要地形区

气候特点

主要资源(水能,有色金属,煤、铁)的分布

农业特点,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商品性生产基地(与东北对比)

主要工业区,工业部门,工业发展现状

主要城市

14、随着我国石油消费的逐步增长,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日益突出的石油问题?

15、为解决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我国应在哪些方面开展科技创新?

16、我国在能源节约上采取的哪些措施。

17、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优势是什么?其形成的原因?

18、中非经济贸易的互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非合作的主要领域。

   

   

初一地理教案3

地理教案-《长江》教案[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黄金水道”四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利与弊,并通过对中国第一大河的学习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江的源头至河口流经的行政区、地形区并了解沿途水文特征的变化;2、使学生认识长江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巨大贡献,增强爱国之情;3、使学生了解长江水患及其治理,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并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长江的利用和治理保护。[教学难点]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长江水患与分布河段的关系。说[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直观的电脑媒体投影,强化视觉,注重启第1页发诱导,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间“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讨论,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路。说[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2.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3.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教具]电脑多媒体+自制的CAI课件[教学设想]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新课;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展示媒体投影,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归纳,深化提高;讲授过程中,穿插课堂练习,强化落实。说[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长江流域景观展示,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目的要求展示思考问题1、长江为什么有“中国第一大河”之第2页称?阅读课文P74页长度、年径流量、流域面积;2、你能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中国地形图中分别指出长江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吗?看地图册“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地形区;分组交流,统一答案;各组代表发言(突出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总结、扩展深化长江的水量为什么这么大?(地处亚热带,雨期长,降水多。)学生发言(过渡)千里长江,蜿蜒流长,都经过哪些地区呢?展示中国政区图、地形图动画1、在政区图上,将长江自源头至河口,沿线11省版面用不同颜色依次显示;2、在地形图上,先显示三大阶梯分界线,再将长江流经的5大地形区版面也用不同颜色依次显示随着演示,在练习题上写下各省或地形区的名称。(练习题第一题)眼、手、脑并用,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当堂消化、巩固。(过渡)学习一条河流,除了要了解其源头与河口、流经地区外,还应知道各河段的划分及其水文特征,以及对人类的利与弊。展示思考问题1、上、中、下游分界点及所在省?2、各河段的名称?3、上、中、下游支流及干支流汇合处的重要城市?阅读课文P75页;看课文P74页图5.8;讨论交流,互相纠正。1、宜昌(湖第3页

初一地理教案4

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大木初中 方诗超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把握全章重难点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复习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复习东南亚气候特征;   复习印度的气候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复习俄罗斯的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日本发展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的原因: (1)资源短缺,需要进口 (2)国内需求有限,需要国际市场 (3)产品大量出口,依赖海运 (4)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

2

(三)复习印度的气候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南亚1月、7月风向》

印度降水主要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早晚对印度降水多少有何影响?

(四)复习俄罗斯的地形特征 读图“俄罗斯的地形”完成下表

【板书设计】

一、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二、东南亚气候特征; 三、印度的气候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四、俄罗斯的地形特征

初一地理教案5

区域地理

第二讲 地图

[教学要求]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一.地图上的比例尺

1.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注意面积关系)

2.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文字式、数字式

4.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内容之间的关系

①分数值越大,比例尺越大

②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③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5.比例尺的缩放

①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2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10000,比例尺变大。

②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例如将1/12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120000=1/160000,比例尺缩小。

③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例:

(9).绘制一张学校平面图,采用下列哪一种比例尺最合适

A. 1:1000   B.1/3000000  C.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2千米 D. └───┘    40千米

(10).将一幅地图比例尺缩小一半,则图幅为原来的

A.1/2    B.1/4      C.2倍        D.不变

6.经纬网中的比例尺问题(通过经纬线计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情况(无特殊说明者)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者(指向标指示北方)

例:

(1)图中公路由a向b的走向变化是_______________

(2)河流cd段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村庄A在村庄B_________________方向。

3.在经纬网上定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例:请标出A B C三点的各自方向

4.两点间的方向

①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A.纬度比较法确定南北关系

B.经度比较法确定东西关系(画出极地俯视图,自转方向,标点,选择劣弧定东西)

②若两点不在同一纬线上或同一经线上(先定南北,再定东西)

例:

A点位于B点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

位于C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

位于D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

D点位于B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

飞机由A沿虚线飞向B,其飞行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C点在A点__________________

B点在C点__________________

飞机由A沿虚线飞往D点,其飞行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经过两点大圆的劣弧)

A.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

B.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

三.图例(文字、符号)和注记(数字)

在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城市、境界线等,都可以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结构的图形及不同字体的文字和数字注记,能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数量和质量等基本特征。

要求学生识别常见的图例。

四.等高线

1.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2. 等高线及其特征:

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①同线等高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特殊情况为0)  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例如三条等高线的海拔为500米、600米、7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

   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④两条等高线决不能相交(特殊情况下会重合)  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

均匀坡。

※坡度大小的比较:

坡度=相对高度(垂直高度)/水平距离

A.等高线密集者坡度大                        B.等高距大者坡度大

C.比例尺大者坡度大

   ⑥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000米线显

示低山丘陵或高原; 4000米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

3.山地常见地形形态及其等高线

利用纸张及模型演示。

练习:(1)凸坡和凹坡的判断

某人在山顶P处能看到山脚下ABCD中的哪些点?

(2)相对高度和陡崖高度计算

请计算PA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请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4. 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

A.与气候结合:

(1)、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0.60C/100m

(2)、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考虑阳坡和阴坡

(3)、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

(4)、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综合分析。

B.与河流水文结合:

⑴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①水系特征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 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河流流向的判断。

②水文特征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和所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③河流的侵蚀和堆积

上游:河流侵蚀为主(等高线密集)

中下游:河流以堆积为主(等高线稀疏)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C.与地区规划结合:

(1)建铁路、公路:一般应选择坡度平缓、距离较短、弯道较少的线路为好;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避免经过山区沙漠、沼泽、河谷等工程量艰巨的地方。

(2)建港口应考虑:深水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浴场多选择在海滨缓坡沙岸

(3)建引水线:关键抓住从高处流向低处

(4)建水库:

①库区:应选择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在“口袋形”洼地或小盆地。

②坝址的选择: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

原因: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即为口袋形的盆地或洼地;且水库坝短,工程量小。

(5)建疗养院及气象观测站;

①建疗养院:山清水秀、远离污染源、光照和温度等适宜的地方

②气象观测站:地势适中,地面开阔、周围没有其它地理事物屏障的地方。

(6)城镇布局:一般应在地面开阔、靠近水源、交通便利、污染环境的工厂的上风向和上水源

(7)农业生产布局: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农林牧渔合理布局

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和山地、丘陵的缓坡: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

(8)工厂区位的选择:

①对环境有污染的工厂:应选择在河流的下游,常年主导风向的下方(或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

②从经济效益考虑:应尽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资源产地,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销售市场的地方

③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应选择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方

5. 地形剖面图

(1)判读方法:

识别地形剖面图的水平、垂直比例大小;

根据题目条件和图像形态或区域位置信息,判断经纬度位置;

与相关的分布图、特征示意图的知识进行联系,分析作答。

(2)作用:由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3)画法:从等高线图上的剖面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分别向下引垂线,按下图的垂直标尺将各点转绘到相应的高度位置上,然后连成平滑的曲线,即得到该剖面线上的地形剖面图。

(4)要求掌握的重要剖面图:各大洲的地形剖面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形剖面图、我国西部沿87°30´E的地形剖面图、美国地形剖面图、沿0°纬线所作的非洲地形剖面图、沿南纬30°大陆附近地形剖面图、死海地区地形剖面图

6.分层设色地图

常用绿色来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深海,棕色表示高地

课后记:地球地图这一部分很难,每次有关这一内容的教学效果总不理想,我想有以下两点以后要注意的。一是教学过程要细致,不能图省事和快,学生的接收能力有差别。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我们老师是不同的,我们在备课时强调备学生,但是有关这些内容我们对学生了解的太少。第二,有关理科内容的教学要做事向理科科目学习,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训练。上课不仅仅要让学生听懂,还要让学生训练到位。

第三讲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

1.陆地占29% 海洋占71%

2.大陆、岛屿、群岛、半岛、大洲、海、洋、海峡、湾的区别

大陆:面积较大的陆地   亚欧大陆世界最大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群岛:根据《公约》第46条的有关规定:“群岛”是指一群岛屿,包括若干岛屿的若干部分、相连的水域和其他自然地形,彼此密切相关,以至这种岛屿、水域和其他自然地形在本质上构成一个地理、经济和政治的实体,或在历史上已被视为这种实体。 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陆间海—地中海   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   最大海—珊瑚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海湾:海或洋伸进陆地的部分叫海湾

在地图上标识以下位置:

※七大洲

※日本群岛、台湾岛、海南岛、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斯里兰卡岛、马达加斯加岛、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夏威夷群岛、南岛、北岛、火地岛

※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巴尔干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拉布拉多半岛。

※四大洋

※日本海峡、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莫桑比克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土耳其海峡、英吉利海峡、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丹麦海峡

※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北海、波罗的海、加勒比海、孟加拉湾、墨西哥湾、波斯湾、几内亚湾、

3.七大洲

(1)分布:

东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北半球:欧洲、亚洲、北美洲、非洲

南半球: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南极洲

赤道横穿:亚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

(2)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马拿马运河

北美和拉丁美洲分界线:美国和墨西哥的国界线

南极洲南美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北美洲和亚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欧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3)面积大小:亚非北美,南极欧水

4.四大洋

面积大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相邻位置:

练习:1.请说出四大洋周边大洲的名称

2.标注南极周围大洋名

二.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在不断运动当中。

※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2.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活动比较剧烈。

3.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和海岭。生长边界(例证: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板块相撞地区形成山脉、海沟、岛弧。消亡边界(例证: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

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地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冰岛:生长边界。

安地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课堂训练: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各自穿过那些板块。

三.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地形的概念: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2)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有的山地呈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山脉总称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叫山区

(3)海底地形:

大陆架: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深度一般不超过200m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巨大的陡坡

洋底地形:大陆坡外,有洋盆、海沟和海岭等地形

四.七大洲地形特色

※地形特点:一般从海拔、起势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等方面说明

欧洲: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平均海拔最低

非洲:高原为主、称为“高原大陆”,由于高原不高平均海拔低于南极洲和亚洲

南极洲:冰雪覆盖、海拔最高的大洲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南美洲:西部山地、山脉以东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澳大利亚: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亚洲: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区面积广、平均海拔次于南极洲

世界著名山脉、高原、平原:

亚洲: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 西西伯利亚平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贝加尔湖、咸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

欧洲: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欧平原、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比斯开湾

非洲:阿特拉斯山、德拉肯斯山、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维多利亚湖

大洋州:大分水岭、艾尔湖、珊瑚海、塔斯马尼亚岛

北美洲:落基山脉、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阿巴拉契亚山脉、拉布拉多高原、西印度群岛、中美地峡、加勒比海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火地岛

第四讲 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一.天气和气候

天气:短时间,不稳定   比如:天气预报 《春晓》

气候:长时间,稳定的   比如:昆明四季如春 撒哈拉沙漠全年高温少雨

共同点:描述大气状况(温度,降水)

二.气温及气温分布

1.气温的测定  次数、位置

2.分析方法:

A.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

B.大气自身条件(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和保温作用的强弱

C.下垫面(海陆差异、洋流、地形、地面反射率等)—大气的直接热源,影响热量的吸收和再分配

D.人类活动——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①改变大气成分,如CO2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排放消耗臭氧层物质,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烟尘则削弱太阳辐射

②改变下垫面,植树-森林降低气温的大陆度,提高湿度,建造大型水库起到的作用相似

③释放人为废热,如城市热岛的形成。

举例:

3.气温的时间变化

(1) 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

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

(2)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幅度。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凹地(山谷)>高地(山峰);低纬度>高纬度;晴天>阴天;洼地>平原>山地。

(3) 年变化:(注意: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地区为双波型:最高为4、10月,最低为7,1月。)

  (4) 气温年较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高纬度>低纬度;

4.气温的水平分布

(1) 受地球球体形状影响,太阳辐射高低纬分布不均,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大致东西延伸,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

(2) 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大陆>海洋,冬季大陆<海洋,导致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弯曲(凸出),7月前后向北弯曲(凸出),海洋上相反。

(3)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故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等温线向低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或盆地地形。

(4) 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弯曲。水冲线弯。

※找出影响气温的洋流有哪些?

(5) 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7月份20°N——30°N的沙漠地区,炎热中心为撒哈拉沙漠;最冷的地方在7月的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1月的西伯利亚。

5.等温线分析:

    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北半球; 数值自北向南递减——南半球

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温差)小。

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同一区域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

等温线大体沿东西(纬线)方向延伸,数值在南北方向变化――太阳辐射是主要影响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分布或洋流是主要影响因素

等温线大体与等高线(或与山脉走向)平行――受地形因素影响

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60°处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等温线弯曲——等温线向高纬(低值方向)凸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等温线向低纬(高值方向)凸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

等值线闭合:局部温暖中心或低温中心(“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如中心气温高,可判断为盆地;如中心气温低,可判断为山地。

三.气压、风、气压带及风带的分布

1.什么是气压?

<大气的压强>  

2.气压高低的变化   【由密度决定】

海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大

运动状况:气流上升,密度减小,气压减小。气流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增大

3.热力环流

讲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结论:①热的地区,气流上升,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冷的地区,气流下沉,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

②水平方向上,大气由高压吹向低压,也就是由冷地区吹向热的地区

比较典型的热力环流产生于,较大的海洋和陆地之间。夏季陆地气温高,大气由海洋吹向陆地;冬季海洋气温高,大气由大陆吹向海洋。

4.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海陆分布的影响

七月份: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一月份:   蒙古高压      冰岛低压       阿留申低压

(4)季风

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风带的季节移动

5.降水和降水分布

(1)降水的形成   【条件:湿润的大气向上运动】

(2)降水地区分布

赤道多雨(赤道低压)

两极少雨(极地高压)

回归线西侧少雨(副高)

回归线东侧多雨(夏季风)

中纬度内陆少雨(离海洋较远)

(3)降水季节分布

全年多雨区(赤道附近)

全年少雨区(干旱地区、两极地区)

夏季多雨区(30o~40 o大陆东岸)

冬季多雨区(30o~40 o大陆西岸)

常年湿润区(40o~60 o大陆西岸)

6.影响气候的形成因子

(1)太阳辐射(纬度因素)

(2)海陆因素

(3)地形因素

(4)洋流因素

(5)大气环流

(6)人类活动

7.主要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的判读:第一步,确定南北半球——最冷、最热月

第二步,确定热量带——最冷、最热月气温

平均气温:热带 >20℃ 亚热带 15℃ 温带 10℃ 寒带 <0℃

第三步,确定类型——降水情况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8.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1)气候、动植物和陆地自然带

(2)分布地区及特征

课后记:这一部分的练习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没有合适的练习。初中的书籍大部分太简单,高中的大部分综合性太强没法做,针对性不强。但是自己编时间上又不允许。在教学内容上,内容的完整性和编排应该很合理,细节做得不错。如果习题训练到位,效果应该会很理想。在这一讲中,教学思路还是很清哳,扎实基础,突出思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好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对于三圈环流部分如果加些训练,对于气候类型的学习会很有帮助。

第五讲 东亚

一.位置及范围

范围:

蒙古(蒙古族,畜牧业为主)乌兰巴托

中国(汉族,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日本(大和民族,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东京

韩国(朝鲜族,汽车、电子、服装等出口多,外贸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尔

朝鲜(朝鲜族,森林、矿产丰富,社会主义国家)平壤

经纬度位置:热带和北温带(4°N-53°N);73°E-145°E(大致)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主要的岛屿、半岛、海域、海峡: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①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内陆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丘陵。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

②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其上多山地和丘陵,平原狭小,河流短促      

2.气候特征

季风气候:从南到北为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

         从东到西,岛国和半岛国家为海洋性季风,大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温带大陆气候:大陆内部(中国西北部、蒙古国)

※注意: 季风的成因和特点、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的界线

3.水文:受地形影响,河流大多东流入太平洋,东部半岛和岛屿河流短促。大河、长河几乎都位于中国境内

4.自然带:

东部:由南到北分别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针阔混交林

大陆内部:由东到西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5.矿产:品种丰富,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

三.人文地理概况

人口:数量大,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内陆密度小;黄色人种;主要信奉佛教。

农业:东部平原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为小麦和水稻。著名物产还有茶叶和蚕丝;西部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工业:东部交通便利,且多优良港湾,科技先进,对外贸易条件优越,但原料和能源较为贫乏,工业以外向型为主

     西部内陆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以资源密集型工业为主

四.日本

1.位置

纬度:北温带(30°N~45°N)

经度:130°E~145°E      东京(东九区)

2.自然地理特征

①地形:山地丘陵为主(3/4),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平原,关东平原最大;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活火山,最高)——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②气候: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③河流: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

④生物: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覆盖率高(75%)

⑤资源: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

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

森林、水力资源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国四、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

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3.人文经济地理特征

①人文社会:人口众多,1.2亿,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人口素质高

种族:黄色人种,大和民族

宗教:佛教为主,部分***

食品:主食稻米,副食:渔产品

②农业:农业—发达

种植业:平原狭小,人多地少,稻米单产高,可自给。

       措施:小型农机具;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种等

渔业发达:远洋、近海捕捞和近海养殖发达。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于此,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渔场

其他:丘陵种水果蔬菜,但仍需大量进口

③工业:工业—发达,仅次于美国

发展条件:有利条件:丰富且高素质的劳动力;较高的科技水平、便利的海运条件

不利条件:工业原料、能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发展模式:外向型经济——进口原料(煤:中国;石油:中东;铁: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出口产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主要外贸对象:美国,亚洲和西欧  

工业区: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和濑户内海工业带;四大工业区:(京滨、名古屋、阪神、

北九州)。北九州为“硅岛”

评价: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日本工业虽发达,但是原料过分依赖进口,产品依赖出口,经济具有脆弱性

④城市:首都:东京

港口或工业城市:神户、横滨(最大对外贸易港)名古屋、福山等

第六讲 东南亚

一、位置和范围

(一)位置

(二)范围

1、两大自然区: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南洋群岛)

2、国家:越南(河内)、老挝(内陆国,首都万象)、柬埔寨(金边)、缅甸(仰光)

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菲律宾(马尼拉)、文莱(斯里巴加湾)东帝汶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一)中南半岛

1.地形:北部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南部马来半岛狭长。

平原分布于大河的下游及入海口附近,湄公河平原本区最大平原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马来半岛南端为热带雨林气候

3.水文:河流多由北向南流,受气候影响,流量大且季节变化显著(6-10月为汛期),受地形影响,上游山高谷深,河道侵蚀切割呈“V”形,下游河道展宽呈“U”形。

(1)红河:上游为我国的元江,下游红河三角洲人口密集,农业发达。

(2)湄公河:上游澜沧江,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注入南海。为东南亚第一大河,湄公河三角洲4/5位于越南。

(3)湄南河:泰国境内大河,首都曼谷位于河畔       ※“一红二湄”入太平洋

(4)萨尔温江:上游为怒江,流经缅甸,水力资源丰富,注入印度洋

(5)伊洛瓦底江:上游亦为中国境内河流,主要流经缅甸,注入印度洋

4.自然带: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带

5.矿产资源:锡

(二)马来群岛

1.地形:地表崎岖多山,平原少。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

2.气候:热带雨林(年降水2000mm以上,全年高温)

3.水文:河流短促,流量较大

4.土壤:火山灰形成肥沃的土壤

5.自然带:热带雨林

6.矿产资源:锡、石油

三.经济地理概况

(一)人口

人口稠密,主要分布于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沿海平原;黄色人种;信奉佛教(缅甸、柬埔寨、泰国)伊斯兰教(印尼和马来西亚)天主教(菲律宾);华人华侨分布广

(二)农业

1.条件:水热条件好,土壤肥沃,但人均耕地少

2.农业部门:

(1)水稻种植业:精耕细作、科技落后,单产高,分布于平原丘陵

※世界三大米市:仰光、曼谷、西贡(胡志明市)

(2)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产量大,出口量大

     橡胶油棕马来锡

椰子蕉麻菲律宾

泰国曼谷稻米香

石油文莱和印尼

(三)工业

1.发展条件:

(1)丰富的资源(农、林、矿产资源)

(2)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3)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2.现状:改变过去以出口原料和半成品等初级产品为主的落后局面,利用优势,引进资本和技术发展加工工业,经济发展快

(四)旅游

(1)独特的旅游资源:热带景观,沙滩岛屿、名胜古迹(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吴哥窟)、风土人情

(2)便利的交通

(五)城市——各国首都

四.新加坡

   (1)城市岛国

马来半岛南面的城市岛国,地狭人稠,华人很多,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港口条件好,粮食进口、淡水靠邻国供给(流域面积小)

   (2)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

①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发展对外贸易和海上航运;②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口原料,发展炼油、造船、海上钻井平台制造、电子电器等工业;③利用风光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

(3)工业布局

重工业集中在西部工业区,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市区以商业、金融业、旅游业为主,有少量轻工业,同时合理安排绿地面积。

五.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

人口主要集中在爪哇岛,雅加达是东南亚最大城市,万隆:1955年亚非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七讲 南亚

一.位置范围

位置范围: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

         65°E~90°E

          内陆国:尼泊尔(加德满都)、不丹(廷布)(均与中国相邻)

国家   临海国:印度(新德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孟加拉国(达卡)(印、巴与我国相邻)

          岛国:斯里兰卡(科伦坡)、马尔代夫(马累)

二、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形:三大地形区

北部山地——主要为喜马拉雅山

中部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南部高原—德干高原、东西高止山脉、沿海平原

(二)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季为10-次年5月,雨季为6-9月

受地形影响气温比同纬度偏高(北面山地阻挡冬季寒冷气流),

雨极—乞拉朋齐(夏季风,迎风坡)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西北部印度沙漠

(三)水文

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流量较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印度河:发源于西藏,流经高山峡谷的克什米尔、干旱的巴基斯坦地区,注入阿拉伯海,是巴基斯坦重要的灌溉水源

2.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流经印度西北部,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恒河三角洲是南亚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中游的瓦拉纳西是印度教的圣地。

3.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支流,上游为雅鲁藏布江

三、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

人口众多,三个国家人口超过一亿——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大部分为白色人种

佛教和印度教发源地

印度、尼泊尔——印度教;斯里兰卡——佛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伊斯兰教

英语为一些国家的第二语言

(二)经济

经济较落后,都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发展较快

四、印度

(1)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次于中国,本世纪中叶可能超过中国。信仰印度教。

   (2)农业

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水旱灾害多发(西南季风强弱影响)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

(3)发展中的工业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

          新德里:首教,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

第八讲 中亚

一、位置与范围

(一)位置

(二)范围:

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内陆国,首都:阿斯塔纳)

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

塔吉克斯坦(杜尚别)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

以平原、丘陵为主

(二)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生物

温带草原、温带荒漠(卡拉库姆沙漠)

双峰驼

(四)水文

气候干旱导致多内流河、内流湖

河流

湖泊

(1 西部有伊犁河补给,东部没有河流补给

②蒸发量强烈

③东西联接处水域狭窄,两侧湖水交换不畅)

三、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

人口数量较小,多民族,白色人种,信奉伊斯兰教

(二)农业

1. 种植业

※种植棉花的有利条件:

2. 畜牧业:

3.问题:水源短缺问题,荒漠化严重

(三)工业

1.发展条件

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里海沿岸

               煤——中西部

               铁——中部

               铜——中部

农产品:棉花和牲畜多

2.工业部门:采矿、冶金、军事工业、纺织、地毯编织、畜产品加工

3.不足:木材缺乏,机械制品,轻工业产品需要进口

(四)城市

塔什干:中亚最大的城市,交通枢纽,工业部门:农机、纺机、轻工机械等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首都为阿斯塔纳)

第九讲 北非和西亚

一、位置与范围

1.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北温带为主,热带少数,12°N-42°N,北回归线横贯南部

海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洲,位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湖)之间,还有苏伊士河和士耳其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交通位置:

2.范围

亚洲西部(20个国家)、非洲北部(6个国家和地区)

二、自然地理特点

1. 地形:高原为主,边缘山脉;平原狭小

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阿拉伯高原

山脉:大高加索山、阿特拉斯山脉

平原: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河口三角洲、地中海沿岸平原

2. 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分布于撒哈拉沙漠(热极:阿奇济耶57.8度)、阿拉伯半岛

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

● 沙漠成因

※为什么北非三面环海,却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回归线两侧、东西跨度大、东北为亚洲大陆东北信风较为干燥、非洲海岸线平直,埃塞俄比亚高原和阿特拉斯山有阻挡作用、加那利寒流。

3. 水文

降水少,河流稀少

无流国:沙特、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也门、巴林

尼罗河:第一长河(6600km)6-10月定期泛滥(中、上游热带草原气候)

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里海:最大的内陆湖

死海:以色列和约旦两国边境

     断裂陷落而成

     世界陆地最低点(—400米)

     盐度高,富含矿物

     近年来海平面下降(上游引约旦河水过多)

※撒哈拉沙漠: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地表植物稀少,地下石油丰富

4.植被:荒漠和草原;动物:单峰驼

5.资源:光照丰富,矿产:石油、磷矿

石油

(1)分布:中东地区——波斯湾附近和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地下,及苏伊士湾)

(2)主要产油国:(西亚)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北非)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

(3)石油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

(4)消费量少,输出为主,三条主要线路

波斯湾—霍尔姆兹海峡—阿曼湾-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和北美(运油量最多)

波斯湾-霍尔姆兹海峡-阿曼湾-阿拉伯海-印度洋-亚丁湾-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和北美

波斯湾-霍尔姆兹海峡-阿曼湾-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太平洋-日本

磷矿:摩洛哥(分布于阿特拉斯山,储量占世界四分之三)

三、人文经济概况

1.人口

四亿、白色人种、多民族(阿拉伯、波斯、格鲁吉亚);阿拉伯人占半数、阿拉伯语;伊斯兰教、***、犹太教发祥地;圣城:麦加(伊斯兰教)、耶路撒冷(伊斯兰教、***、犹太教),多信奉伊斯兰教

※非阿拉伯国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伊朗,塞浦路斯,以色列,土耳其,阿富汗

2.工业

石油出口加工为支柱

3.农业

①农业发展条件:高原较湿润,沙漠中有地下水出露的地区

②农业部门:

畜牧业:游牧,产品:安卡拉羊毛、紫羔皮、地毯

  灌溉农业:绿洲代表作物:枣椰树    果实:椰枣

  亚热带水果:地中海沿岸,油橄榄、柑桔、葡萄;摩洛哥—“橄榄之邦”

4.旅游

沙漠旅游业、埃及金字塔

四、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1.位置范围

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地中海东岸,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早在远古时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2.自然环境

大部分为高原,西侧有狭窄的地中海沿岸平原

干燥少雨,年降水量仅为20-500毫米,而且分布不均匀。

3.建国历史

4.阿以冲突

内部因素:耶路撒冷问题、被占领土问题、水源问题

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插手有关中东事务

5.先进的灌溉农业

滴灌、喷灌技术

五、埃及(尼罗河的赠礼)

1.位置和领土:位于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也是埃及领土

2. 尼罗河与埃及:

①全长6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②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给两岸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使沿河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

③尼罗河便利的灌溉条件、肥沃的冲积土、加上阳光充足的气候,使长绒棉成为埃及著名出口商品。长绒棉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三角洲上。

④埃及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首都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的顶端。

3.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长173千米,比绕道好望角缩短8000千米—10000千米。先后被法国、英国控制,1956年收回(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美国控制,1999年收回。)

4.经济: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现在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旅游收入

5.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利:发电、防洪、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

弊:尼罗河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现在农业需要灌溉和施肥,海浪使尼罗河三角洲受到侵蚀,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

第十讲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位置和范围

1. 经纬度位置: 热带大陆(20°N—35°S)   20°W—50°E

2. 海陆位置: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西临大西洋、东临印度洋

3. 范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等岛屿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高原为主,海岸线平直

 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山脉:德拉肯斯山脉

 盆地:刚果盆地(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

 东非大裂谷:

海岸线:平直,海湾、半岛、岛屿少。最大海湾几内亚湾;最大岛屿马达加斯加岛,南端有好望角

2.气候——炎热多雨热带大陆,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热带雨林气候:刚果盆地

 热带草原气候:雨林两侧,东部高原,分布最广(热带草原上的动物有随着水草迁徙的特征)

 热带沙漠气候:北部撒哈拉沙漠、西南部南回归线沿海地区

 地中海气候:南部沿海

3.水文

刚果河:发源于南部高原,主要流经刚果盆地,注入大西洋,流量丰富为世界第二大河。刚果河世界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赞比西河:注入印度洋,上游有世界上著名的瀑布—维多利亚瀑布(莫西奥图尼亚瀑布)

 尼日尔河:尼日尔河是西非最大的河流,也是非洲第三大河,注入大西洋几内亚湾

 维多利亚湖:非洲最大的湖(盆地凹陷形成。)

 坦噶尼喀湖:非洲最深的湖

4.生物

 植被: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动物:雨林中的狒狒、鳄鱼等

     热带草原上的羚羊、长颈鹿、斑马、狮子等

5.资源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南非——黄金       扎伊尔——金刚石      赞比亚——铜矿

           几内亚——铝土            尼日利亚——石油

 森林资源: 木材

 热带经济作物: 咖啡、可可、香料、香蕉、油棕、剑麻

水能

三、社会经济概况

1.人口

黑种人的故乡,不同部族有不同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口增长快,城市化水平低,科技素质低。“三角贸易”丧失一亿人口。(黑人特征: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2. 政治地图的变化:二战前非洲三个独立国家(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现在都已独立

3.农业:发展慢,粮食不能自给,热带经济作物、畜牧业、森林有优势

4.工业:采矿为主,制造业落后

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许多国家发挥各自在矿产、森林、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方面的优势,生产一两种工业发达国家需要的原料、半成品等初级产品,用于出口作为本国经济的支柱。最发达的国家是南非,约翰内斯堡是该国最大城市和采金中心

5.问题——人口、粮食和环境

措施:保护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民族团结等。

6.城市

南非:开普敦、约翰内斯堡(南非最大的城市,采金中心)、好望角

四、南非

   1.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首教比勒陀利亚,绕着好望角的航线是世界最为繁忙的航线之一,临近好望角的开普敦,是南非最大的港口

2.矿产丰富,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金刚石、铀、锑的重要产地,约翰内斯堡是金矿开采和机构制造中心

第11讲 欧洲西部

一、位置与范围

1.位置

纬度位置:北温带为主(35ºN—70ºN)

海陆位置:欧洲西部,北接北冰洋,西靠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2.范围:欧洲的西半部,包括北欧、西欧、中欧和南欧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平原、山地为主,海岸线曲折多峡湾

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

岛屿:不列颠群岛、冰岛

内海:波罗的海、地中海、黑海

边缘海:北海

平原:波德平原(莱茵河以东)、西欧平原(莱茵河以西)

     波状起伏,低矮丘陵(冰碛物堆积)

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南部阿尔卑斯山(年轻的褶皱山,勃朗峰是最高峰)

2.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部、中部。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内地近海和中部平原、南部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利于海洋影响深入大陆内部。

②温带大陆性气候:东部,温差较大

③苔原气候:北冰洋沿岸,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

④地中海气候:南部三大半岛沿岸(盛产柑桔、柠檬、无花果、葡萄、油橄榄等亚热带水果)

3.水文:河网较密,河流较短;多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蚀湖

①多瑙河:源于德国南部山地,向东流经9国(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是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

②莱茵河:欧洲西部第一大河,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北麓,注入北海。莱茵河世界航运最繁忙,货运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密西西比河

③冰川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芬兰“千湖之国”)、阿尔卑斯山南北侧湖区

4.植被: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苔原、草原

5.资源:石油(北海)煤(英国、德国)铁(法国)

三、社会经济概况

1.人口:

人口数量多,密度大,白色人种,***为主,自然增长率低,城市化水平高

2.农业:

温和湿润,牧场辽阔——畜牧业,如荷兰、丹麦等

北海渔场——渔业发达,如挪威

南部光热充足——种植业和园艺业,如法国

3.工业:对外贸易发达,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

①外向型经济:进口原燃料和粮食,出口工业制成品,外贸发达

②工业分布:成“十”字形分布,英国向东到波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向南到意大利

4.旅游业发达

南欧:阳光、沙滩;北欧:峡湾;中欧:阿尔卑斯山

诸多人文景观:雅典巴台农神庙,罗马古斗兽场,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巴黎艾菲尔铁塔、凯旋门,伦敦大笨钟。

5.城市

重要国家的首都,各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港口

如:英国(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阿伯丁等)法国(巴黎、马赛)意大利(罗马、威尼斯、米兰、都灵、热那亚、塔兰托等)冰岛(雷克雅未克—无烟城市)荷兰(鹿特丹—世界著名大港)

四.英国

1.西欧的岛国

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

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东北部。大不列颠岛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部分,其中英格兰是政治、经济中心地区

2.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曼彻斯特的纺织和伯明翰的钢铁工业(煤炭产地)。二战后,出现的汽车、飞机、电子工业分布在伦敦周围以及英格兰中部、苏格兰南部、石油加工业在北海沿岸地区,原油自给有余

3.农业

   西部——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乳畜业发达:降雨较多,日照较少,多汁牧草生长好。

东南部——种植业集中地区(小麦、大麦):降水较少一些,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季节较长。

※近年来粮食基本可以自给,但肉类、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

4.首都伦敦

伦敦跨泰晤士河两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雾都,现在工厂大多将燃煤改为使用石油、煤气或电能,雾已少见。

五.法国

1、自然地理环境

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为丘陵平原、东部南部山地高原(阿尔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纳河流经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峡,水量丰富航运便利

2、工业、农业都发达的经济

巴黎盆地是法国最重要的工业区(汽车、飞机、电器、电子、化学、纺织、军火、航天)、农业区。

农业有利条件: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盛产葡萄。

矿产:里尔煤矿区——北部;洛林铁矿区——东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核电比重达70%

3、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  里昂 地中海沿岸——马赛(港口、福斯的东侧)、福斯 敦刻尔克(临海型钢铁工业、日本福山、意大利塔兰托、中国宝山)

六.德国

1.位置

纬度位置:北温带(47 ºN—54 ºN )

海陆位置:欧洲中部,北临北海,波罗的海;陆上和9个国家接壤

交通位置:欧洲路上“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

2.自然地理特征

①地形:南高北低

北部北德平原,中部谷地宽阔的山地;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

②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德平原海洋性更强,冬季阴冷,夏季温凉,降水更多

南部高原山地,纬度低,河谷地带,日照时间长,气温较高

③水文:河流多,水量大,航运便利

1.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等

2.河流之间都有运河相连,形成密集的水运网

④生物

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南部多喜光植物

⑤资源

煤炭和钾盐丰富

3.经济地理特征

①人口

人口稠密,白色人种,德意志民族,信仰***,城市化水平高,中小城市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②农业

北德平原:地势平坦,气候阴冷,降水多,热量不足,土壤贫瘠,经营粗放,畜牧业为主,部分耐寒作物,如大麦、黑麦和马铃薯

南部高原山地:南部气温高,日照多,土壤较好。

河谷地带:葡萄、烟草、水果、啤酒花;

高山地带:森林、牧场。

③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

发展条件:丰富的煤炭;便利的水路运输;雄厚的科技;广阔的市场

工业部门:老工业部门: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

         新兴工业部门:宇航、飞机制造、微电子等

工业中心:鲁尔区(联系鲁尔区兴盛、衰落的原因和整治的措施,参见高中必修下册)

         南部的慕尼黑和斯图加特

④城市

柏林:首都,最大的城市

汉堡:最大的港口和造船中心

法兰克福: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化工城市,金融中心

慕尼黑;斯图加特:新兴工业城市

第十二讲 欧洲东部和北亚

一、范围和国家

欧洲东部: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之间的欧洲部分

北亚: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部分

※读图找出本区的国家

二、俄罗斯

1.范围、位置     30OE~180O   北温带为主,北部北寒带(50ºN-70ºN)

2.自然地理特征

(1)较为平坦的地形

平原、高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东欧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平原,东部高原、山地)

(2)气候

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有极地气候,南部有地中海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特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降水较少,略集中在夏季。各地气候差异很大

(3)河流与湖泊

①伏尔加河:发源于东欧平原,注入黑海,全长3600千米,欧洲第一,水能丰富,航运便利,有运河与顿河相连,通向黑海。

②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发源于南部山地,向北入北冰洋,水量丰富,冰期长,秋末冬初,冬末春初有凌汛,下游沼泽广布,并有永久冻土层

③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湖(1600m)

(4)植被     温带草原、亚寒带针叶林带

(5)土壤     栗钙土、灰化土较为贫瘠

(6)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煤、森林、水能、铁矿

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3.社会经济特征

(1)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

条件:丰富的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力量

分布:以莫斯科、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为中心的工业区(机械、化学、多种轻工业)

乌拉尔(钢铁、机械)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重工业、军事工业),工业由欧洲部分向亚洲部分发展

(2)不稳定的农业:

条件:东欧平原中南部耕地广阔——种植业

         北部低温——林业

分布:东欧平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地带(小麦、向日葵、甜菜、亚麻、马铃薯),

北部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

(3)交通:铁路为主

第一条欧亚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莫斯科—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贝阿铁路:—共青城—苏维埃港

(4)首都和城市

莫斯科:首都,全国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红场、克林姆林宫)

伊尔库茨克位于贝加尔湖畔,有铁路从这里通往蒙古和中国。

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沿岸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冻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三、乌克兰

1.国土和居民

乌克兰位于俄罗斯的西南,濒临黑海和亚速海。乌克兰人为主,通用乌克兰语。

2.自然特征

乌克兰地处东欧平原的西南部,境内丘陵和低地相间分布,地表波状起伏,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草原气候,冬冷夏热。境内肥沃的草原黑土分布很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工农业

乌克兰煤、锰、铁矿和水能资源丰富。

顿巴斯煤矿、克里沃罗格钢铁基地、第聂伯河水电站。冶金、重型机械、化学工业都很发达。需进口石油、森林。

小麦、玉米、马铃薯、向日葵、甜菜产量丰富。有粮仓之称。主要向俄罗斯出口粮食、食糖、肉类。

第十三讲  北美

一、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重要经纬线识图

·120°W穿过北美陆地西侧   ·90°W穿过北美中部   ·80°W穿过美国东部 ·40°W穿过格林兰岛

·北极圈、60°N穿过北部     北回归线经过墨西哥湾中部

2.位置范围

美国、加拿大、格陵兰岛(丹麦)

二、北美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山地、平原为主,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

①西部高山区:落基山、海岸山、内华达山等平行并列山脉组成科迪勒拉山系北段,多火山地震(美洲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年轻,海拔高

 ②东部高原、山地:拉布拉多高原(加)、阿巴拉契亚山脉(美);古老,海拔较低。

③中部平原区:中央大平原,纵贯南北。北部多冰蚀湖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中部向北到北极圈。原因:地处北温带,北美大陆东西宽广,西部高山阻挡海洋气流深入。特征:冬冷夏热,夏雨稍多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40ºN—60ºN西海岸

③.地中海气候:30ºN—40ºN西海岸

④.亚热带湿润气候:美国东南部

⑤.极地气候:北冰洋沿岸和格陵兰岛

地形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①.西部高山阻挡,西风仅影响西海岸

②.中部平原贯穿南北,冬季极地冷气流长驱南下,形成寒潮;夏季,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可自由北上,中东部普遍暖热。

3.水文(河湖众多水量大,利于灌溉、航运和发电)

①五大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苏比利尔湖世界最大淡水湖,密歇根湖全部在美国境内,休伦湖在五湖中间,尼亚加拉大瀑布位于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各湖有水道相通,由圣劳伦斯河引入大西洋,冰蚀湖。

②密西西比河

4.生物

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气候)

5.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

森林、草场、水能资源丰富;煤、铁、石油、有色金属储量大

三、人文地理概况

人口:3亿多人口,白色人种为主,城市化水平高,自然增长率较低,居民素质高。

土著居民为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四、美国

(一)位置和范围

纬度:本土以北温带(25ºN-50ºN)为主,阿拉斯加寒带,夏威夷热带

海陆;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接墨西哥湾

本土(48个州和一个特区)、阿拉斯加、夏威夷;第四大国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平原为主,山地为辅

山地:西部落基山、海岸山、内华达山(山间高原盆地)、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

平原:中部大平原和密西西比河大平原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温带大陆性气候

2.温带草原气候

3.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较热,降水较多,冬季温和少雨

4.地中海气候

5.温带海洋性气候

(3)水文:河湖众多,水量大

1.五大湖

2.密西西比河:发源于五大湖附近,注入墨西哥湾,世界第四长河和大河,支流众多。与五大湖有多条运河相通,联成一个庞大的内河航运系统,航运便利;中南部主要灌溉水源;支流水力丰富。

3.科罗拉多河:源出落基山脉,主要依靠冰雪融水补给,流经干旱与半干旱区, 注入加利福尼亚湾,为灌溉农区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4)资源——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铜、铁等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煤——阿巴拉契亚山脉附近

石油——墨西哥湾沿岸

铁——五大湖沿岸

(三)人文地理概况

(1)人口

移民国家,人口2.7亿,白色人种为主,黑种人13%华人和华侨165万。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东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人口有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迁移。

(2)农业:发达的现代化农业,农产品的输出量大

1.发展条件:耕地广(1/10全球),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市场广阔,机械化程度高,科学育种

2.主要农产品: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烟草、乳肉产量居世界前列

              热带经济作物需要进口

3.农业发展特点

农业生产现代化:科学育种、机械化生产、效率高,产量大

农业生产专业化:据自然条件和市场需要划分

玉米带(密西西比河上游平原)小麦区(大平原北部和中部)

棉花带(密西西比河下游平原及大平原南部)

乳畜带(东北部)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西部山区)

农业发展模式:商品谷物农业

(3)工业:工业产值最大,同时进口消费品量也最多,外贸进口大于出口

1.发展条件: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发达,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

2.工业部门:齐全

3.工业分布:

东北部地区:煤铁资源丰富,水运便利;

           全国的钢铁、汽车、化学等工业

           中心:芝加哥、匹兹堡等;还有重要工商业中心——纽约;首都

——华盛顿、费城等

南部地区:石油丰富,气候温暖,环境洁净,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

         石油、飞机、宇航、电子等工业区

         休斯敦是石油和宇航中心

西部地区:太平洋沿岸,环境优美、气候温和,交通便利

         宇航、电子飞机制造

         中心:旧金山(硅谷)洛杉矶(西部人口最多的城市)华人聚集

(4)城市:形成巨型城市带:大西洋沿岸、五大湖沿岸

(5)运输

铁路运输以东西向为主,航空运输和水运均发达

五、加拿大

(一)世界第二大国,仅次于俄罗斯

(二)自然资源丰富:森林、矿产、水能、渔业(纽芬兰渔场)

(三)发达的工农业:

1.工业发展条件: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

2.工业部门:木材加工,造纸,采矿,水电(比重70%)、水产加工、钢铁、汽车、电子制造

3.农业发展条件:南部平原广阔,气候温和;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4.农业分布:

平原地区适于春小麦、玉米、大麦和牧草生长,

渔业发达

粮食、乳肉产品出口量大

(四)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地广人稀,88%土地为无人区(针叶林、苔原、冰原和湖泊),人口集中在南部走廊,城市化水平高;人口最多的城市为多伦多;首都渥太华,港口蒙特利尔在圣劳伦斯河谷地。

第十四讲 拉丁美洲

一、位置和范围

(一)位置

经纬度位置: 热带为主,少部分在温带(25ºN-57ºS)

40ºW-110ºW(南美洲40ºW-80ºW)

海陆位置:美洲中部和南部,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北接加勒比海,墨西哥湾

(二)范围

北部: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属北美洲)

南部:南美洲

重要地理事物:西印度群岛和火地岛、巴拿马运河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西部山地,东部高原、平原为主

北部墨西哥高原、西部安第斯山脉;

南美东部:高原与平原相间排列(从南到北:圭亚那高原、亚马逊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1.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最长的山脉(9000km),最高峰阿空加瓜山

2.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逊河冲积而成

3.巴西高原:世界最大的高原,多铁矿

4.拉普拉塔平原:阿根廷境内

5.巴塔哥尼亚高原:

(二)气候:湿热的大陆(原因: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1.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赤道低压带控制;平原敞开面向大西洋,信风影响可深入内陆;周围海洋广阔,蒸发旺盛,水汽充足)中美地峡大西洋沿岸,巴西东部沿海

2.热带草原气候:雨林两侧的巴西高原、圭亚那高原

3.热带沙漠:安第斯山西侧沿海30ºS以北到赤道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秘鲁寒流影响),主要位于智利和秘鲁境内

4.亚热带湿润气候:东南沿海20ºS-40ºS(巴西和阿根廷)

5.地中海气候:安第斯山西侧沿海30ºS-40ºS,狭长,智利

6.温带海洋:安第斯山西侧沿海40ºS-55ºS,智利南部和火地岛

7.温带大陆(温带草原和温带沙漠气候):巴塔戈尼亚高原(安第斯山脉南部阻挡了西风)

8.高山气候

注意:地形对该地气候的影响;和非洲大陆的对比

(三)水文:河流多,流量大

1.亚马孙河:第一大河(世界水量最大、流域最广),第二长河(6400km)源于安第斯山,经赤道地区入太平洋。

水量大:流经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支流多,流域广

流域广:平原广阔,水流平缓,利航运

河口汪洋——“河海”之称

2.巴拉那河:发源于巴西高原,南流注入大西洋,河口称拉普拉塔河,该河上游位于巴西和巴拉圭边境的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最大的水电站

3.的的喀喀湖: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

(四)自然资源丰富

1.矿产:石油——加勒比海沿海(墨西哥、委内瑞拉)

白银——墨西哥     铁——巴西    铜——智利和秘鲁

2.水能:巴西高原

3.渔业:秘鲁渔场

4.森林:热带雨林(红木、乌木等)

5.草场: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牛)

6.独特动物: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巨嘴鸟、美洲豹

三、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

4.8亿,种族复杂,混血种人占多数;人口密度较小,人口稠密区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部和阿根廷沿海,自然条件差的雨林地区人口稀少;热带国家人口分布气候温和的高原;城市化速度快;首都等重要城市人口集中

(二)经济

历史上为殖民地,农畜矿产品基地,出口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

现代: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国发展迅速。

墨西哥、委内瑞拉:石油工业;巴西:钢铁、汽车、飞机制造工业;阿根廷:肉类加工,机械制造工业。

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香蕉(均世界产量一半);可可、棉花、烟草产量也很多

粮食作物:玉米为主,许多国家粮食不能自己

阿根廷是出口农产品较多的国家

巴西

一、 位置和范围  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 自然地理概况;

地形:1/3平原,2/3高原

气候:热带雨林,草原气候

水文:亚马孙河

资源:铁

     热带雨林:世界森林资源的30%,调节气候,生物资源的宝库

       热带雨林的危机——破坏:

一是外国公司雇佣本地农民大面积伐木,二是掠夺式迁移农业

危害:动植物资源遭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

解决:“我们的大自然计划”

三: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

90%在东部沿海(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人种复杂,葡萄牙语,天主教

(二)农业

雨林迁移农业

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咖啡(产量第一)、甘蔗、香蕉、剑麻

小麦需要进口

(三)工业

条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较发达

部门:钢铁、汽车、造船、飞机制造、核电、通信、电子等

分布: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能源:缺煤少石油,但水能资源丰富(90%水电)

(四)城市

巴西利亚:高原新城,政治目的,环境优美

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其它国家:

墨西哥:高原  玉米  石油  白银  玛雅文化  仙人掌  墨西哥城

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   布宜诺斯艾利斯

智利:国土狭长  铜 硝石  圣地亚哥

第十五讲 大洋洲

[考纲要求]

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澳大利亚

一、大洋洲

位置: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遥遥相对;已成为亚洲、非洲与南、北美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供应站,又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在交通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组成: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两岛、新几内亚岛及太平洋上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群岛

居民:绝大部分是欧洲移民后裔,土著居民为黄种人和黑种人

※成因不同的三种岛屿

大陆岛: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新西兰南北两岛等。原为大陆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同大陆分离。面积较大,地势较高

火山岛:海底火山喷发而成,海拔较高,地势险峻,如夏威夷群岛

珊瑚岛: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面积不大,地势低平

(冲积岛:冲积岛由河流入海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而成。长江口的崇明岛,面积1060.5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三大岛与最大的冲积岛。此外,珠江河口与台湾西岸等都有冲积岛分布。)

二、澳大利亚

1.位置、范围 : 南回归线穿过中部(110ºE-150ºE)

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  768万km2

2. 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地形:平原高原为主

东部:大分水岭

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两侧高,中间低,形成承压水构造,盐度高(流经含水层距离长,溶解了一些盐类物质),不宜灌溉,可作牲畜饮水

西部:高原(低矮200-500m)

(2)气候:半环形分布

南回归线附近中西部为内半环:热带沙漠气候

中半环:回归线以北,热带草原气候;以南,亚热带草原气候

沿海地区的外半环:热带雨林、亚热带湿润、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

※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的原因:

北部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季节性变化。

东部迎风坡降水丰富,低纬度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背风坡降水减少,草原向沙漠过渡。西风带控制区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向内陆过渡为草原、沙漠。

西部常年受副高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气候。

(3)水文:河湖稀少

墨累河:源于大分水岭西侧,重要支流为达令河,向西南注入印度洋(河口地中海)

艾尔湖:本州最低处-16m

(4)生物

北半环森林—中半环草原—内半环荒漠

特有动物:鸸鹋、袋鼠、鸭嘴兽(长期孤立、缺乏交流,自然条件较单一)

(5)资源

草场广阔

矿产:煤、铁、铝土、锰丰富

3. 经济地理特征

(1)人口:地广人稀(2人/km)白色人种,英国移民后裔,***,城市化水平高

※人口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少,东南沿海气候温和湿润、宜人,交通便利,开发早工农业发达;内陆和西部气候干燥,东北部湿热,有大堡礁不利建设港口

(2)农业:混合农业,大量出口小麦和羊毛

分布: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

       条件:平原气候、水源、交通、土地租金低、地广人稀、市场

       优势:良性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灵活,对市场适应性强

(3)工业:采矿、冶金、机械、化学、纺织(煤、铁矿石出口)

①经济发达,主要生产部门是农牧业和工矿业,号称“骑在羊背上”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②二战前农牧业占重要地位,羊毛、小麦出口著名。

   ③二战后工矿业发展,工矿业出口大于农牧业,特别是煤、铁出口占世界重要地位。

(4)城市:堪培拉(政治中心)、悉尼(最大城市、港口)、墨尔本(第二大城市)帕斯(西南部,地中海气候)

※新西兰和冰岛地热能资源都很丰富,试分析其成因的异同。

   提示:新西兰和冰岛都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因而地热能资源都很丰富;不同之处是新西兰地处板块消亡边界而冰岛地处板块生长边界。

第十六讲 南极洲

一.位置和面积

1.位置:位于地球最南端,几乎全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注意识图)

2.面积   1400平方千米,世界第五大洲。

3.位置重要性:未来南半球各大洲间横越南极空中交通的唯一中间基地。

二.地形

海拔最高,平均海拔2 350米以上,为七大洲最高。

冰层最厚:平均厚度2 000多米,有“冰雪高原”之称。

三.气候

(1)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2)原因:纬度高,海拔高,高压中心,冰层反射阳光。

(3)暖季:11月至次年3月。

※为什么说南极是白色沙漠?

南极洲气候的一突出特点就是干燥。全洲年平均降水仪55毫米,由四周向内陆递减,南极半岛较多,可达400~600毫米,大陆边缘约为300~400毫米,而内陆广大地区则不足50毫米,中部最少,全年仅降3毫米的水。加上晴天太阳辐射强烈,又多大风,空气显得很干燥,因此,人们把白色冰原称为“白色沙漠”。

※南极洲降水很少,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巨厚的冰层? 虽然南极洲降水稀少,但因温度太低所降淡水以冰的形式存在,不会蒸发,仅靠升华减少的水量极微小,所以经过亿万年的累积,所以成为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

※为什么南极比北极冷?南极为大部分为陆地,海拔较高,周边为寒流。

※南极为何大风?气温差异大,气压差异大,风力大,特别是冬季。

四.资源

(1)淡水资源:体积占世界90%以上的冰层,淡水丰富,多冰山。

(2)矿产资源:煤和铁的储量丰富。

(3)生物资源:磷虾、鲸、海豹、企鹅。

(4)原始自然环境:天然实验室。

五.科学考察

(1)最佳考察时间:每年9月至次年3月极昼期,暖季。

(2)建站国家:目前有18个。

(3)我国的南极洲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不在南极圈内)、中山站(在南极圈内)。

(4)《南极条约》:①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②禁止进行一切军事活动;③禁止核爆炸和放射性的废物处理。

本文来源:http://www.hnjzgkzyc.com/chuzhongzuowen/27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