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重塑生命读后感汇编6篇

| 点击:

【www.hnjzgkzyc.com--生命】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塑生命读后感汇编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塑生命读后感1

  区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召开后,全区各单位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本次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将区委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何昭瑾:努力建设“四强”党校

  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昭瑾表示,“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海淀全面进入区域创新和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区委党校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以及区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坚持“党校姓党”原则,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紧密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和“两新两高”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调查研究以及决策咨询等各项工作稳步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建设“政治性强、时代性强、实践性强、相融性强”“四强”党校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切实发挥党校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作用,为推动海淀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宜居宜业城区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队伍保障。

  甄蕾:做好百姓健康守门人

  区委卫生健康工委书记甄蕾表示,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区卫生健康委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结合海淀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立足自身工作职责,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定力,向着目标奋勇前进,推动海淀区卫生健康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区域创新和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续写新的篇章。“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使命任务时不我待。在“十四五”开局之际,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将做好疫情防控、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全面实施健康海淀建设三项重大任务,不断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卫生健康服务新模式,持续提升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着力打造健康传播新格局,积极回应民生关切的卫生健康问题,做好百姓健康守门人。

  赵寒: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赵寒表示,区委全会充分肯定了“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十四五”发展目标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区城市管理委切实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凝聚思想共识,坚定必胜信心,认真规划、扎实做好“十四五”时期工作。区城市管理委牢牢把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突破期,以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为目标,进一步根治“大城市病”,消除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地区仍存在的“顽疾”,下大力气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全力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让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张彦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区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彦祥表示,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体现了中央和市委要求,符合海淀发展实际、顺应人民群众期待,总体来看体现为高位谋划、高点定位、高效布局“三高”的鲜明特征,展现了区委深远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就我区体育工作来说,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锁定了发展路径。”区体育局将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技引领、坚持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创新”为基本原则,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竞技体育水平显著提升、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冰雪运动发展更加深化、体育科技更加领先”为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模式,激发发展动力,为坚持落实“两新两高”战略,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宜居宜业城区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提供有力支撑。

重塑生命读后感2

  1月14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铜陵代表团在合肥召开会议,审议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省“两院”工作报告。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姚玉舟在参加审议时强调,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担当作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奋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董开军出席会议。市委书记丁纯主持会议。市领导胡启生、盛九江、刘亚东,铜陵有色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军,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令新,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敏等参加会议。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到会听取审议意见。

  在认真听取代表发言后,姚玉舟说,刚刚过去的一年,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立法引领作用,统筹推进经济社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立法,加大法律实施监督力度,有力推进了依法治省,促进了法治安徽建设;省“两院”在省委坚强领导下,聚焦全省大局,坚持司法为民,依法履职尽责,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推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姚玉舟指出,过去的一年,铜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成绩来之不易,未来十分可期。希望铜陵瞄准目标、坚定信心、担当作为,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持转型定力,认真谋划好“十四五”发展规划,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创造,稳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抢抓机遇,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推进平安法治铜陵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董开军在发言时说,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总结工作实事求是,提炼经验精辟深刻,部署任务明确具体,完全符合中央精神,充分契合安徽实际,是一个高举伟大旗帜、践行“两个维护”、彰显法治精神、饱含为民情怀的好报告。过去的一年,省人大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依法履职,开拓进取,着力增强制度保障,着力服务全省工作大局,着力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各项工作有力有效。

  董开军指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做好法院工作的重要保障。2019年,省高院坚持以监督促公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加强代表联络,持续加强和改进法院工作。下一步,省高院将结合法院工作实际,落实好本次省人代会各项部署和要求,更加自觉主动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广泛凝聚共识和力量,认真履行好司法审判职能,加强执行长效机制建设,增强主动接受监督意识,持续服务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丁纯在审议时说,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通篇贯穿了***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新坐标新要求新实践,定位准、落位实,思路清、文风实,是一个提振人心、催人奋进的好报告。过去的一年,省人大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履职践行了初心使命,服务大局彰显了制度优势,关注民生恪守了为民情怀,自身建设展现了担当作为,体现出政治性、人民性、法治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有力带动了全省各级人大工作实现新发展。铜陵市将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贯彻落实,进一步向中心聚焦、为大局服务,切实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奋力开创新时代人大工作新局面。

重塑生命读后感3

  100年,重塑山河,崛起,必须自己争取。7月20日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青柚空间”暑期流动少年宫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准时抵达闻波社区开展以观看《100年重塑山河》为主要内容的爱国教育活动。

  100年前,中国还是一个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国家,列强贪婪蚕食,国土上人人自危;100年后,中国却已经成为一个复兴繁荣、强大振兴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将中国的声音传达四方。是什么使中国在100年间发生了如此巨变,我想,是那些曾在逆境中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改变中国命运的中国人,他们勇于抗争,将列强赶出中国大地;他们奋力建设,使中国从无到有;他们心系百姓,改革成果惠及民生。

  在观看《100年重塑山河》的时候,我观察到每一个孩子都被视频讲述的内容深深吸引,聚精会神地观看,当观看到中国的交通四通八达的时候,孩子们都被中国强大便捷的交通网所叹服,此时他们会向彼此分享自己乘坐高铁或者其他交通工具去过的地方,看着他们兴奋讨论的样子,我不禁感叹祖国的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是可以让百姓们真真切切感受得到、触摸得到、体会得到,从原来的交通落后,出行不便,再到随着中国交通建设一步步研发技术、克服重重阻难建成的如今强大密集便利联系的海陆空交通网,这巨大的变化每时每刻都在惠及民生、便利人民。曾记得小时候做绿皮火车去北京要做一天一夜,到现在的高铁四个半小时即可到达;乘车半天走山路到现在的十几分钟过隧道……这些变化是我真真切切所体会到的,我也十分有幸能作为中国改革发展路上的见证者之一,见证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强。

  曾记得,祖母总是跟我提及她没有上过学的遗憾,她说在那个年代,只求能吃饱肚子,有地方睡觉,哪里会有钱供他们读书。祖母讲的时候,眼中总会闪起点点泪光,小的时候不懂祖母为什么会哭,长大后后知后觉,这是祖母一辈子的遗憾,作为中国建国后出生的第一批人,祖母并没有赶上好光景,饥荒、贫穷、落后夺去了她上学读书的机会、也封堵了她实现梦想的道路。所以每当祖母看见我,总会叮嘱我好好学习,珍惜国家给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机会长大成材、报效国家。是呀,祖母的经历是那一代国人的普遍的生活印记,因为饥荒、贫穷、落后错过了个人发展的好时机,但是在百年变化的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享受着国家的义务教育,就像《100年重塑山河》中讲的那样,中国用自己的方式给人们提供规模宏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短短数十年间就将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了人口红利,而且随着中国教育的普及和进步,在中国教育下培养了愈来愈多的人才们,他们正在用毕生所学的知识,注入创新,结合中国实际去建设祖国,他们循着先人的踪迹、紧跟着前辈们的步伐,就像百年前救中国于危难的仁人志士们,如今的他们也在恪守着中华百年不变的精神积极建设祖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添砖加瓦。而未来,也必将有更多人接过父辈的旗帜,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新的奇迹,中国的新生力量将会代代相涌,永不消亡。

  在本节拓展课中,我感受到了百年中国不懈努力的初心,是不惜一切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决心,是继续奋斗走好下一个百年的恒心。百年征程,重塑山河,使命中华,代代相传!

重塑生命读后感4

  20__年“七一”是中国共产党__岁生日。1921至2021——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深刻改变的伟大转折,镌刻下党带领人民坚定迈向复兴的丰功伟绩。

  是我们的党,在风起云涌之时,不因流血而后退,化作指路的明灯,照亮着中国前进的道路,也是我们的党,变作航行的舵手,带领我们向幸福生活航行。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星火燎原到四海映红,从举步维艰到步履轻盈,从落后挨打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轨迹,一点点被印刻成民族印迹,一点点被铸造成中华灵魂。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踏平坎坷成大道,穿越烟云谱华章,在现代中国历谱写下了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以星星之火燎原大地,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从为人民服务到践行群众路线——这,便是我们的党坚韧的求索过程。

  中华民族近代百年来跌宕起伏的命运变迁深刻昭示:只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中国才能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践行群众路线,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践行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性质的体现,也是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干部作风、汇聚群众智慧力量的现实需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辛勤奉献。这就决定了我们干事业必须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群众的利益是无小事的。

  历史选择了党的领导下的中国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味着中国所行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一条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路,是一条充满梦想的道路,是一条符合群众路线的阳光大道。

  我们坚持群众路线,应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效的组织动员群众的主动参与,更要注意工作成果让人民群众共同分享。只有这样,群众路线才有旺盛的生命力。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牢牢抓住并充分运用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秘诀。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选择。

重塑生命读后感5

  逶迤苍茫的社下山,白墙青瓦的古田会议会址庄重古朴,“古田会议永放光芒”8个大字熠熠生辉。

  这里是我们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是我军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2014年10月30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总书记31日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31日上午他来到古田会议会址前,亲切接见与会全体代表,随后带领全体中央军委委员一起参观会址。早在福建工作期间,***同志先后7次来到这里,大力倡导和弘扬古田会议精神。

  古田镇,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东北部、梅花山南麓。近现代史上,古田是中国重要的革命圣地。1929年12月28日,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古田召开,即我党历史上著名的古田会议。会上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建党建军纲领性文献古田会议决议,指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重要论断的《调查工作》……在古田会议纪念馆里,一件件文物、一组组数字,重现了党领导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峥嵘岁月,昭示着军队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走进古田会议会址,布置简朴庄重的会场、廊柱上战斗性鲜明的标语……革命前辈探寻革命道路时筚路蓝缕、艰辛奋斗的情景,让前来参观的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研修班成员林斐奕和冯燕娇深受触动。她们告诉记者:“置身其中,能清晰感知先辈们的奋斗足迹和他们坚守信仰的无穷力量。”

  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说,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赋予这支新型人民军队强大的军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90多年前,古田会议从肃清8种错误思想破题,人民军队由此“浴火重生”,走向“红旗漫卷”。85年后的2014年,还是这支雄师劲旅,又在这里重聚、思考、接力并走向全新起点,以整风精神解决问题,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重要讲话和殷切嘱托言犹在耳。如今,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已经迈出坚实步伐。

  “今天的古田,奏响了红色圣地、绿色发展的彩色交响曲,围绕红色旅游文旅康养试验区和红色培训产业,推动经济深度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杭县委副书记、古田管理中心主任邱伟勤说。

  新时代新征程,在古田会议光芒照耀下,让我们从古田再出发,向着胜利再出发。

重塑生命读后感6

  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代表中华民族独特品格的精神标识。作为引领中华民族历经艰难斗争走向伟大复兴的核心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从一诞生起,就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如何对待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进程中始终萦绕的一个重大问题。***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一精辟论述,可以说是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系问题的科学回答,是我们在新的历史征途上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指南。

  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秉持的科学态度

  有一种疑问:中国共产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的反传统思想文化背景下诞生的,新中国建立后发动的“***”对传统文化又造成了极大破坏,怎么能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呢?回答这一疑问,需要坚持历史的观点、确立时代的眼光,即从党走过的9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从党肩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使命中进行本质性的审视。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对国情认识和把握的逐步深化,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在如何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从党成立早期革命思维和行为下的激烈批判,到执政思维和行为下的理性对待,再到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党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不平凡历程,既反映了时代主题的转换和中心任务的变化对党的深刻影响,又体现了党的思想认识的不断与时俱进。而就本质和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人的确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不是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彻底割裂,而是对其腐朽落后东西的无情批判和摒弃,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领导人,大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哺育的知识分子,加上党成立之后即肩负起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因而当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评价在党内特别是早期领导人中占居主导。陈独秀认为:“国故、孔教、帝制,本来是三位一体”,“像这样的文化,不但没有维护的必要,还应令他速死。”瞿秋白写道:“中国的旧社会旧文化是什么?是宗法社会的文化,装满着一大堆的礼教纲常,固守着无量数的文章词赋;礼教纲常其实是束缚人性的利器、文章词赋也其实是贵族淫昏的粉饰。”由于党正处在成立早期,还未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文化主张和思想体系,早期领导人表现出来的这种对传统文化给以否定性批判的态度尽管有些过激,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是积极的也是必需的。因为没有这种批判,也就不会有思想解放和以后的创新发展。党的早期领导人也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教育背景和国学素养,在对影响社会进步的旧思想旧制度进行抨击的同时并没有割断传统文化的“根”“魂”和精神命脉。

  随着党及其所领导的事业不断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延续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愈益理性的分析与评价,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逐步走向成熟与自信。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提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的任务。他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一重要论述,不啻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的著名演讲中,更加凝练地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正是由于确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吸收、扬弃性继承的科学态度,形成了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引领和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辉煌胜利。

  新中国建立后,虽然发生了“***”的挫折,但是就本质和总体而言,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党仍然坚持了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1956年春,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双百”方针。同年8月,他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话中强调,外国的一切科学原理和长处都要学,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创造出中国独特的新东西”。可以说,立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是毛泽东在中外文化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60年代初期,毛泽东多次谈到,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他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况且“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反封建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全部可以无批判地利用的。”这样一种科学分析,从总体上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坚持和倡导的科学态度。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如何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升华到一个新的认识制高点。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鲜明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评价,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愈益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联系在一起,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正是在这种民族文化自信,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广阔的传承与弘扬空间,正在不断释放出凝魂聚力、提神扬气的时代价值。

  纵观我们党走过的90多年的光辉历程,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的态度,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扬弃性继承。这就是加以科学总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立足现实、为我所用。二是创造性转化。这就是深入挖掘和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转化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三是创新性发展。这就是着眼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优秀文化基因大力弘扬起来,使之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光大。

本文来源:http://www.hnjzgkzyc.com/huatizuowen/283923.html